查词语
查词语

赣南客家方言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拼音:gàn nán kè jiā fāng yán 

意思: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则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因为:赣南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考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说它古敦,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成分就较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也显出差异。因而,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

详细解释


词汇特点与闽西、粤东的客家人一样,赣南客家人也讲“ 话”。“ ”〔ηai〕,是客家话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 话”就成了客家方言的代名词。赣南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但无论在词形还是在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1、单音词比普通话多如:被(被子) 皮(皮肤) 晓(知道) 地(坟墓) 禾(稻子)衫(衣服) 雹(冰雹) 岽(山顶) 坳(山窝) 屋(房子)……古代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单音词大量复音化,由单音词为主发展到复音词为主。据此,可以说客家方言的词汇的面貌比较古老。2、意义范围比普通话更大的词多如:眼:在赣南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睛之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称“眼”。例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纸上的孔、墙上的洞等等,都叫做“眼”;又如人体上的“耳朵眼”、“鼻公眼”、“肚脐眼”、“屎眼”(肛门)等等。此外,“眼”还可当量词,如“一眼井”、“一眼塘”等等。屎: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屎”除了指大便外,还指称许多排泄物和脏物。例如“耳屎”、“鼻屎”、“眼屎”、“卵屎”(男子精液)、“烟屎”(烟斗里的油膏),还有“脑屎”(脑髓)等等。讨: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讨”除了向人“乞讨”、“要”的意思之外,还有“娶”(讨老婆)、“被”(“讨别人打”、“讨人嫌”)等意思。跌: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跌”除了“跌倒”的意思之外,还有“往下掉”(“跌落”)、“遗失”(“跌了钱”)的意思。此外,家道衰落也叫“跌”(“跌苦”),“丢脸”也叫“跌”(“跌面子”)等等。3、有丰富的同义词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存在着相当丰富的同义词,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确,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如:买:方言除了用“买”表示购买的意思之外,还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其它的说法。例如:称盐(买盐) 籴米(买米) 舀油(买油) 斫猪肉(买肉)剪布(买布) 点药(买药) 捡豆腐(买豆腐)……在这里,“称”、“籴”、“舀”、“斫”、“剪”、“点”、“捡”都是“买”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同义词。收:方言除了用“收”表示收获农作物之外,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说法。例如:摘木梓(收茶子) 捡豆子(收豆子) 扒花生(收花生) 扳萝卜(收萝卜)割油菜(收油菜) 打黄麻(收黄麻) 挖荸荠(收荸荠)……在这里,“摘”、“捡”、“扒”、“扳”、“割”、“打”、“挖”等虽然是不同的收获动作,但同有表示“收”的意思。4、多有词头词尾赣南客家话多有词头词尾,使人听起来既亲切,又充满了乡土气息。(一)词头“阿”、“老”“阿”:用在对亲属长辈或年长者的称呼上,主要分布在环形片的三南、寻乌一带和上犹、崇义两县的西北地区。如:阿公(祖父) 阿婆(祖母) 阿爸(父亲)阿叔(叔父) 阿哥(哥哥) 阿姐(姐姐)“老”:遍及于全地区,除了可用于称人的词外,还可以用于一些称物的词,有不少是与普通话不相同的。例如:老叔(叔叔) 老弟(弟弟) 老妹(妹妹) 老公(丈夫)老婆(妻子) 老表(表兄弟) 老庚(同年) 老华(同郡望)(二)词尾“头”、“公”、“牯”、“婆”、“嫲”、“佬”“头”:多用在无生物名词或时间词后面,也用于动物和人。如:石头 墙头 砖头 钵头 镬头 肩头 灶头晏(an)昼头(上午) 下昼头(下午) 夜晡头(晚上)懒骨头(指人懒惰) 叫化头(乞讨者) 猪牯头(公猪) 鸡公头(公鸡)“公”、“牯”、“婆”、“嫲”:多用于表示动物的性别,偶用于人;前两个表阳性,后两个表阴性。“公”用于家禽类,“牯”主要用于四脚动物;“婆”、“嫲”则用于一切动物。如:鸡公 鸡婆(嫲) 牛牯 牛嫲(婆) 猫牯 猫嫲(婆)鸭公 鸭婆(嫲) 猪牯 牛嫲(婆) …………鹅公 鹅婆(嫲) 狗牯 狗嫲(婆)指人时,多为外号,含鄙视意味。如:矮牯(男矮子) 石头牯(男性外号) 鼻脓婆(经常挂着鼻涕的女人)“佬”:指称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如:打铁佬(铁匠) 打石佬(石匠) 剃头佬(理发匠) 撑船佬(船夫)有时亦往往在一些亲人称谓后面加上“佬”、“婆”,以示亲密,如:丈人佬(岳父) 爷佬(父亲) 叔佬(叔父) 舅佬(舅舅)丈人婆(岳母) 老太婆(大嫂) 大姨婆(大姨娘)5、保存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有些古语词,普通话口语已不用了,只在一些书面词语中出现,但在客家话中却是常用词。例如:客家话称黑色为“乌”,乌为古语词。《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身上披着黑色的外衣,手里拿着耕地用的农具,做将士的表率)。称脸为“面”,面为古语词。《战国策·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老妇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称稻子为“禾”,禾为古语词。张舜民《打麦》诗:“麦秋正急又秧禾”(麦子收获正忙的时候水稻又要插秧了)。称绳子为“索”,索为古语词。司马迁《报任安书》:“关木索,被菙楚受辱”(戴上刑枷,用绳子绑着,被鞭子抽打,蒙受耻辱)。称吃为“食”,食为古语词。《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吃东西不知道其中的味道)。称早上为“朝”,朝为古语词。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称白天为“昼”,白天的上午叫“晏(音‘an’)昼”,下午叫“下昼”,昼为古语词。《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于绹”(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绳长又长)。称跑为“走”,跑得飞快叫“走得飞快”、“走得狗赢”(比狗还跑得快),走为“跑”的古语词。《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兔子跑的太快撞到树杆上,折断了颈而死亡)。称走为“行”,如俗语“慢慢行(音‘hang’),先进城(音‘sang’)”,行为“走”的古语词。李商隐《瑶池》诗:“八骏日行三万里”(八匹骏马一天可以走三万里)。……6、颇具地方特色的特殊词语赣南客家方言中有一部分独特的词语,颇能体现地方特色。就它们的分布来说,有些是全区性的,有些仅在某些区域使用。如:点心(稀饭) 番瓠“pu”( 南瓜) 字管(毛笔) 调羹(汤匙)电油(干电池) 寿木(棺材) 单子(药方) 点茶(抓药)闭痧(中暑) 驳嘴(接吻) 唱戏文(演戏) 打野话(胡说八道猪利子(猪舌头) 猪旺子(猪血) 矮婆车(小轿车) 狗婆蛇(四脚蛇)吊楼子(阳台) 做好事(办喜事) 讨新妇(娶儿媳妇) 有好事(怀孕)做小月(来月经) 心气痛(胃病) 驳电火(装电灯) 花边(钱币)汽划子(小火轮) 响雷公(打雷) 天狗食月(月食) 鳌鱼转身(地震)冇动冇爽(没有行动)清汤寡水(汤粥很稀) 喷天烂臭(臭味很大很大)拱屎操尿(捣乱不停)经得扳(韧性、耐力好,持久性强)……这些词语,是赣南客家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赣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推荐词语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