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校勘

拼音:jiào kān

注音:ㄐㄧㄠˋ ㄎㄢ

繁体:

基本解释

[释义]
(动)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构成]
并列式:校+勘

近义词

订正、改正、勘误、校订、校正

英文翻译

1.emendation; collate

详细解释

◎ 校勘 jiàokān
[collation] 搜集某书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有关资料,互相比较、核对,别其同异,定其正误
◎ 校勘 xiàokān
[Xiaokan,officer] 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1).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唐 白居易 《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宋 欧阳修 《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餘篇,然多错乱重复。” 胡适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2).犹核实。比较核对。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
(3). 宋 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宋史·欧阳修传》:“ 脩 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基本含义
校勘是指校正和考证古籍文字的工作。
详细解释
校勘一词源自《周易》中的“校短褒长”,意为纠正短处,称赞长处。校勘在古代是指通过对古籍文字的校正和考证,纠正其中的错误和疑点,以确保古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校勘工作常包括比对不同版本的古籍、研究古代文献的撰写背景和时间、考证文献中的字义和用法等。
使用场景
校勘一词主要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用来描述对古籍文字进行校正和考证的工作。在学术研究、古籍整理和出版等领域,校勘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此外,校勘也可以用来比喻对事物进行仔细研究和审查,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故事起源
校勘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的“校短褒长”,意为纠正短处,称赞长处。后来,校勘逐渐演变为对古籍文字进行校正和考证的专门术语。在古代,校勘工作由专门的学者负责,他们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古籍,纠正其中的错误和疑点,以确保古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成语结构
校勘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他在校勘《史记》时发现了一处错误。2. 这本古籍经过校勘后,才得以重新出版。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校勘这个词语:1. 关联:将校勘与古籍、文字、校正等相关概念进行关联,帮助记忆和理解。2. 反义词:将校勘与相反含义的词语进行对比,如校勘与篡改、错误等相对立,帮助记忆校勘的意思。
延伸学习
如果对校勘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古代文献学、古籍整理学等相关学科,了解更多关于校勘的理论和实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校勘古诗,找出其中的错别字。2. 初中生:老师让我们校勘这篇文章,找出其中的语法错误。3. 高中生:在研究古代文献时,校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4. 大学生:我正在进行一项校勘工作,目标是整理一本古籍的最准确版本。5. 研究生:我的论文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校勘工作,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