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萧森

拼音:xiāo sēn

注音:ㄒㄧㄠ ㄙㄣ

繁体:

基本解释

(1).草木茂密貌。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萧森。” 宋 司马光 《又和董氏东园桧屏石床》:“密叶萧森翠幕紆,蹔来犹恨不长居。” 明 何景明 《怀化驿芭蕉》诗:“孟夏日初赫,萧森蔽炎光。”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灿烂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萧森。”
(2).草木凋零衰败貌。 唐 张九龄 《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诗:“江城何寂歷,秋树亦萧森。” 宋 陆游 《秋思绝句》:“一片云深更作阴,东轩草树共萧森。”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国后园》诗之二:“天空远水明秋岸,梧叶萧森枫树残。” 鲁迅 《无题》诗:“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3).阴森。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 巫峡 气萧森。” 宁调元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夜气萧森十里堤,出门可有上天梯。” 徐迟 《入峡记》:“ 巫山 突然挺立两侧,何止十二峰。阳光被夺,气象萧森。”

英文翻译

1.[书] dreary and desolate

基本含义
形容寂静无声,没有人声喧哗的样子。
详细解释
萧森是由“萧”和“森”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萧”的本义是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引申为寂静无声;“森”的本义是树木丛生,引申为茂密。因此,萧森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寂静无声,没有人声喧哗的样子。
使用场景
萧森一词常用于形容寂静无声的环境,例如夜晚的森林、荒野或者安静的图书馆、教室等。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群稀少、安静无声的场景。
故事起源
萧森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无明确的故事,但它的意义与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的清静、寂寞的生活态度有关。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创作,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宁静、无人打扰的境界,因此形成了对寂静无声的描述。
成语结构
萧森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形容词性的字组成。
例句
1. 教室里萧森一片,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2. 深夜里的森林,寂静萧森,只有风声和虫鸣。
记忆技巧
记忆萧森这个成语可以通过联想。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安静的森林中,只听到微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其他声音都被寂静所包围。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寂静、安静相关的成语,如“寂静无声”、“寂然无声”等,可以扩展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夜晚的森林里,只有萧森的风声,我感到非常害怕。2. 初中生:图书馆里萧森一片,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让人感到非常安静。3. 高中生:校园里的操场萧森一片,没有了平时的喧嚣声,真让人感到宁静。4. 大学生:大雪纷飞的夜晚,街上萧森一片,只有我独自行走的脚步声。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萧森”这个成语。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