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放意

拼音:fàng yì

注音:ㄈㄤˋ 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1).纵情;恣意。《文子·自然》:“至於神和,游於心手之间,放意、写神、论变,而形於絃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此不传之道也。” 晋 陶潜 《咏二疏》:“放意乐餘年,遑恤身后虑。” 宋 曾巩 《南源庄》诗:“吾能放意游八极,此兴久与前贤附。”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十一:“荷锄久不厌,放意栖林表。”
(2).放心,不牵挂。《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爷开怀,娘放意,哥宽心,嫂莫虑。”《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你若到了家乡,倘有便人,託他捎个书信到 薛婆 处,也教奴家放意。”《再生缘》第六二回:“堪放意,可宽心,眼见良缘有得成。”

基本含义
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毫不保留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详细解释
放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放”和“意”。放意的基本含义是指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不受限制地展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个成语强调了坦率和真实,不回避或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
使用场景
放意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直言不讳,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感受的情况。在讨论问题、表达观点或进行辩论时,可以使用放意来形容某人的直率和真诚。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提醒人们在交流中要坦诚相待,不要掩饰真实的想法。
故事起源
放意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一文中。故事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一次交谈。孟子问公孙丑:“你有什么看法?”公孙丑回答说:“我将坦率地说出我的意见。”孟子听到后说:“好,你放意吧。”从此,放意成为了一个用来形容直言不讳、坦率表达自己意见的成语。
成语结构
放意由两个汉字组成。放意的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例句
1. 他对这个问题放意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 她总是放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管别人是否接受。3. 在辩论中,放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放意”与“坦率表达意见”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坦率地表达内心的想法。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表达和交流相关的成语,例如“直言不讳”、“坦诚相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放意地告诉老师我不喜欢吃青菜。2. 初中生:我们应该放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学校的决策。3. 高中生:他在班会上放意地发表了自己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