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内经》曰∶积聚留饮,痞膈中满,湿积霍乱吐下, 瘕坚硬腹满,皆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积聚之根也。《难经》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血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夫所谓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谓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或隐或见,上下无所留止,痛发无所定位。是故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心之积名曰伏粱,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右侧,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肺之积名曰息奔,在右胁下,大如复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肾之积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东垣曰∶《针经》云∶其成积者,盖厥气生足 ,足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故寒气上入肠胃,所以腹胀,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而不得散,日以成积矣。或盛食多饮则脾伤,或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脉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脉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便血,肠胃之络脉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凝聚而成积矣。或外中于寒、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逆则六 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不散,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积矣。
又曰∶生于阴者,盖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用力过度、入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也。故《难经》中说五积各有其名,如肝积曰肥气,在左胁下如杯,而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者是;无是,非也。余积皆然,治者当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可补则补,可泻则泻,毋逆天时,详脏腑之高下,如寒者热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按之摩之,咸以软之,苦以泻之,全其真气而补益之,随其所利而行之,节饮食,慎起居,和其中外,可使必已。不然,徒以大毒之剂攻之,积不能除,反伤正气,终难复也,可不慎欤。
脉法
《脉经》曰∶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在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在关上,积在脐傍。在关中,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积在气冲。脉出在右,积在右。脉出在左,积在左。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也。(在关中,一作上关上。)
脉来小沉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
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
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
脾积,脉浮大而长。
肝积,脉弦而细。
肾积,脉沉而急。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积。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症积在胸中。
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症也。
方法
丹溪曰∶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形,痰与食积、死血也。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大法咸以软之,坚以削之,行气开痰为主。
治积块方,用海石、三棱、莪术、香附(以上俱用醋煮)、桃仁、红花、五灵脂之类为丸,石 白术汤下。
黄蜀葵根煎汤,入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甘草梢、牛膝,煎成膏,入细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许,热饮之,二服当见块下。病重者,须补接之后,加减再行。
石 ,去痰积食积,洗涤垢腻有功。
瓦垄子,能消血块,次消痰。(瓦垄子,即蚶壳也。卢尚书移镇岭南,改蚶名瓦垄子,以其壳上有棱如瓦屋,故名之耳。出领表异录。)
积块不可专用下药,徒损其气,病亦不去,当消导使之熔化,其死血块去,须大补。
□
(以上丹溪方法凡六条)
□
三圣膏贴积块。
用未化锻石半斤为末,瓦上炒微红,提出候热稍减,入大黄末一两,炒热仍提出,入桂心末五钱,略炒,以米醋熬成膏,浓摊烘热贴之。
琥珀膏
用大黄、朴硝各一两为末,以大蒜捣膏贴之。
阿魏丸治肉积成块。
阿魏 山楂(各一两) 连翘(五钱) 黄连(六钱五分)
上以下三味为细末,以阿魏用米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脾胃虚者,以白术三钱,陈皮、茯苓各一钱,煎汤送下。一方,加半夏一两(以皂角同煮透,晒干用),石 三钱。又一方,以醋煮神曲糊为丸,无连翘。又一方,既兼诸方,而又有栝蒌、贝母、南星、风化硝、胡黄连、莱菔子、麦 面,姜汁浸蒸饼为丸,治诸般积聚,用者更宜详之。
大温中丸
小温中丸 俱治食积成痞块,面色痿黄,肌肤虚肿,饮食无味等证。(二方俱见黄胆门。)
凡妇人腹中有块,多属死血。
一方 治妇人死血、食积、痰饮成块,在两胁动作,雷鸣嘈杂,眩运身热,时作时止。
黄连(一两五钱,一半以吴茱萸五钱同炒,去茱萸。一半以益智五钱同炒,去益智) 莱服子(一两五钱,炒) 台芎栀子 三棱 莪术(醋煮) 麦曲(炒) 桃仁(去皮尖,各五钱) 香附(童便浸焙干) 山楂(各一两)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一方 治妇人血块如盘,有孕难服峻药。
香附(四两,醋煮) 桃仁(一两,去皮尖,另研) 海石(二两,醋煮) 白术(一两)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服。
凡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先须断浓味为要。
倒仓法∶
用肥嫩黄牡牛肉二、三十斤,切成小片,去筋膜,长流水煮糜烂,以布滤去渣滓,取净汁,再入锅中,慢火熬至琥珀色,则成剂矣。令病者预先断欲食淡,前一日不食晚饭。设密屋一间,明亮而不通风处行之,置秽桶及木瓦盆贮吐下之物,一瓷瓶盛所出之溺。令病者入室,以汁饮一杯,少时又饮一杯,积数十杯,寒月则重汤温而饮之,任其吐利。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者及在上复在下者,欲其吐利俱多,全在活法而为之缓急多寡也,视所出之物,必尽病根乃止。吐利后必渴甚,不得与汤,以所出之溺饮之,名轮回酒,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荡涤余垢。行后倦睡,觉饥,先与稠米饮,次与淡稀粥,三日后方可与小菜羹,次与略浓粥、软饭。调养半月或一月,自觉精神焕发,形体轻健,沉 悉能痊矣。其后,须忌牛肉数年。夫牛,坤土也。黄,土之色也。以顺为性而效法乎干以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药也。熟而为液,无形之物也,横散入肉络,由肠胃而渗透肌肤,毛窍爪甲无不入也。积聚久则形质成,根据附肠胃回薄曲折处,以为栖泊之窠臼,阻碍气血津液,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刮肠刮骨之神妙,可以铢两丸散窥犯其藩墙户牖乎。肉液之散溢,肠胃受之,其浓皆倍于前,有似乎肿,其回薄曲折处,肉液充满流行,有如洪水泛涨,其浮槎陈朽皆推逐荡漾,顺流而不可停留。在表者因吐而汗,其清道者自吐而涌,浊道者自泄而去,凡属滞碍一洗而尽。
牛肉全重浓和顺之性,盎然涣然,润泽枯槁,补益虚损,宁无精神焕发之乐乎。正似武王克商,散财发粟,以赈殷人之仰望也。其方得于西域之至人,凡人于中年后行一、二次,亦却疾养寿之一助也。
夫倒仓法,全借自饮轮回酒十数杯,以祛逐余垢,迎接调匀新布荣卫,使脏气盲膜生意敷畅,有脱胎换骨之功也。
多嫌其秽,因致中辍而功亏一篑。若非明物理、通造化者,其肯视为美酝良味乎。(此段乃丹溪与人书简所论也。)
愚按∶《内经》谓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详此法名为倒仓,谓倾倒仓廪之陈腐也。其论中反复叮咛之意,无非只为肠胃中痰积胶固,及化生诸般奇形之虫,诚恐痼疾难疗。愚常屡试明验,惟脾胃与大小肠有食积痰饮,而为腹痛、痞癖、食疟、黄胖、痞满、恶心、嗳气、嘈杂、吞酸等证,行之无不应手获效。其余一应气血虚损,与夫反胃膈噎、鼓胀痨瘵、大风真病已成,及肥白气虚之人,或一切证候脉虚软无力者,切不可轻试,以自招咎愆。丹溪有谓咯血吐红久病,尝用此法而愈者,盖必其人胃中痰火太盛,而真气壮实未亏,亦在丹溪之高见,亲手用之则可。今人效颦,而妄以似是而非者行之,是乃徒取诮于他人,而反谤以丹溪之法不堪信也,慎之慎之!
广术溃坚汤(东垣) 治有积块,坚硬如石,形大如盘,令人坐卧不安,二便涩滞,上气喘促,或通身虚肿,中满腹胀。(方见肿胀门。)
半夏浓朴汤(东垣) 治证同前。(方见肿胀门。)
散聚汤(三因) 治九气积聚,状如 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 痛,攻刺腰胁,小腹 胀,大小便不利。
半夏 槟榔 川归(各四分) 陈皮 杏仁(去皮尖另研) 桂心(各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炙) 附子(炮) 川芎(各五分) 枳壳(麸炒) 浓朴(姜制) 吴茱萸(汤泡去梗,焙干,各一钱五分) 大黄(酒拌湿蒸,五分或一钱 大便利即去之)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大七气汤(济生方) 治积聚,状如 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 痛,上气窒塞,小肠胀满。
益智 陈皮 京三棱 蓬术 香附子(炒,各一两五钱) 桔梗 肉桂 藿香叶 甘草(炙) 青皮(各二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
硝石丸(千金) 止可磨块,不令人困,须量虚实用之。
硝石(六两) 大黄(八两,另研) 人参 甘草(各三两)
上为细末,以三年陈米醋三升,置瓷器中,以竹片作准,每入一升作一刻,先入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或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服后,下如鸡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下后,忌风冷,宜软粥将息。
妙香丸(局方) 治久年陈积。(方见火门。)
导气枳壳丸治气结不散,心胸痞痛,逆气上攻。分气逐风,功莫尽述。
枳壳(去穣麸炒) 木通 青皮 陈皮(并去白) 桑白皮(炒) 莱菔子(炒) 白丑(炒) 黑丑(炒) 莪术(煨) 茴香(炒) 京三棱(炮)
上各等分,为细末,姜汁调面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橘皮汤下。
木香三棱丸(河间) 治一切气闷,胸膈痞满,荣卫不和,口吐酸水,呕逆恶心,饮食不化,胁肋疼痛。无问久新,并皆治之。
青木香 破故纸 茴香 黑丑 甘遂 芫花 大戟 京三棱 蓬莪术(炮) 川楝子 葫芦巴 巴戟(以上各一两)
巴豆(不去油,二分) 陈仓米(三合,与巴豆一处同炒黑) 砂仁(一两五钱)
上细切,用好米醋二升,除砂仁、木香外,余药入醋中浸一宿,入锅内煮,醋尽干为度,同木香、砂仁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或七丸,食后服,看虚实大小加减丸数,随汤水任下。
草豆蔻丸(东垣) 治酒积,或伤寒冷之物,胃脘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麸裹煨) 白术(各一两) 大麦 神曲(各炒) 黄芩(炒) 半夏(各五钱,汤炮七次) 枳实(炒,二两) 陈皮 青皮 干生姜(各二钱,炒) 炒盐(五钱)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熟水下。
愚按∶此方乃饮酒过度,恣食寒凉之物,有 癖积饮在胸腹间作痛者之所宜也。
肥气丸治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
浓朴(姜制,五钱) 黄连(七钱) 柴胡(二两) 川椒(四钱,炒,去合口者) 巴豆霜(五分) 干姜(泡,五分) 川乌(炮,二分) 皂角(去皮弦,炙,一钱五分) 白茯苓(一钱五分) 广莪术(炮,二钱五分) 人参(二钱五分) 甘草(炙,三钱) 昆布(酒洗,二钱五分)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另研末外,诸药共为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起加服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伏梁丸(东垣) 治心之积,名曰伏粱,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
黄连(一两五钱) 浓朴(姜制) 人参(各五钱) 黄芩(三钱,炒) 桂枝(一钱) 干姜(炮) 菖蒲 巴豆霜(各五分) 红豆蔻(二分) 川乌头(炮,五分) 茯神 丹参(炒,各一钱)
上件除巴豆霜外,为细末,另研巴豆霜旋入末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黄连汤下。
痞气丸(东垣) 治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
浓朴(姜制,四钱) 黄连(八钱) 吴茱萸(三钱) 黄芩(二钱,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 泽泻(各一钱) 川乌(炮,五分) 川椒(五分,炒) 茵 (酒炒) 干姜(炮) 砂仁(各一钱半) 白术(二分)
巴豆霜(四分) 桂皮(四分)
上件,除巴豆霜另研、茯苓另末旋入外,同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甘草汤下。
息奔丸(东垣) 治肺之积,名曰息奔,在右胁下,大如复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
浓朴(姜制,八钱) 黄连(炒,一两三钱) 干姜(炮) 白茯苓(去皮) 川椒(炒,去合口者) 紫菀(各一钱五分) 川乌(炮) 桔梗(去芦) 白豆蔻(去壳) 陈皮(去白) 京三棱(醋煮) 天门冬(去心,各一钱)
人参(二钱) 青皮(五分,去白) 巴豆霜(四分)
上件,除茯苓、巴豆霜各另研旋入外,同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姜汤送下。
以上四方,秋冬加浓朴,减黄连四分之一。
奔豚丸治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及治男子内结七疝,女人瘕聚带下。
浓朴(姜制,七分) 黄连(五钱,炒) 白茯苓(去皮)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川乌(炮) 丁香(各五分)
苦楝(酒煮,三钱) 玄胡索(一钱五分,炒) 全蝎(去毒尾) 附子(炮) 独活(各一钱) 肉桂(一分,去粗皮) 巴豆霜(五分)
上件,除巴豆霜、茯苓各另研为末旋入外,共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淡盐汤下,服如上法。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