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内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湿胜则濡泄。夫小儿之吐泻,皆由乳食过度,传化失常。盖食郁则成热,热郁则有酸,酸而成吐成泻,此必然之理也。又曰∶食滞于胃口者为吐,食滞于大小肠者为泻。有生下而遂吐不休者,胞胎中移恶流于肠胃而为吐也。丹溪曰∶钱氏五补五泻之法,俱可选用。谨遵而根据法具录如下∶
脉法
(并见前总章。)
方法
钱氏曰∶小儿初生下吐,盖拭掠儿口中移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凡生子于未发声之先,急宜取口中恶血,以绵拭令净尽,以黄连、甘草二味,等分煎汁,灌一、二匙,则无以上等病,出痘疹亦稀少。若啼声一发,则咽下矣,亦当用黄连、甘草汁饮之,不可忽也)。
木瓜丸
木瓜末 木香末 麝香(末) 腻粉(即轻粉) 槟榔末(各一字)
上再研匀,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二丸,甘草汤送下。
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知是伤食,当下之而后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上二方俱见前。)
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不热,或乍热乍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宜详∶肺病则睡闷露睛喘气,心则惊悸饮水,脾则困倦饶睡,肝则呵欠烦闷,肾则不语畏明。当先见貌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盖此二证,多病于夏秋也。(当先见貌兼脏,其义未详,恐有脱简,以俟知者正之。)
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夏至后十日也),吐泻身壮热,此热乃脏腑中,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吐乳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一名甘露散)
石膏 寒水石(各五钱) 生甘草(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温水调下。
六月十五日以后(大暑节后),吐泻,身温似热,脏腑六分热四分冷也,呕吐乳食不消,泻黄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
按∶丹溪用去桂五苓散,倍白术,加苍术,甚者二术炒用,或入益元散和匀,米汤调下,甚效。
七月七日以后(立秋后七日也),吐泻身温凉,三分热也,七分冷,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
八月十五日以后(秋分后也),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不可下也。
吐泻泄黄,伤热乳也,吐泻泄青,伤冷乳也,皆当下,白饼子主也。伤热乳者甘露散,伤冷乳者益黄散、温中丸,并于下后服之。亦有不须下,但服此药愈者。
温中丸
人参 甘草(炙) 白术(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粳米饮下。
虚弱,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肉消瘦,亦有因大病后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也。有冷者,时时下利,唇口青白。有热者,身温壮热,肌肉微黄。此冷热虚羸也。冷者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证,亦须少服之),热者胡黄连丸(冬月不宜服,有证,须少服)。木香丸、胡黄连丸二方并见前。
吐泻调脾,平胃散入熟蜜,和苏合香丸,名万安膏,米饮调服。
一方治吐泻黄胆。
三棱 莪术 青皮 陈皮 神曲(炒) 麦 面(炒) 黄连 甘草(炙) 白术 茯苓(各等分)
上为细末,温水调服。伤乳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加薄荷。
夏月吐泻,用益元散极效,当表而出之。
附证
愚按∶小方脉科,惟急慢惊风与夫痘疹等证最为酷疾,以其吉凶反掌、生死须臾故也。次则五疳吐泻,为证不一,亦不可以易而治也。以上四证,各立篇目,辨论详明外,其余一切小疾,繁琐多端,一一不能详尽,故各附于吐泻之后,以备检阅参用云尔。
一腹胀,二腹痛,三夜啼,四痰热,五解颅,六吃泥,七脱囊,八脱肛,九赤瘤,十脐汁出,十一头疮,十二尾骨痛,十三弄舌,十四龟胸龟背,十五重舌木舌,十六鹅口口疮,十七走马牙疳,十八脐风撮口。
腹胀论∶
夫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亦有实者,必闷乱喘满,可下之,宜用紫霜丸、白饼子。不喘满者,虚也,不可下。
若误下,致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则目胞腮肿也。色黄者,属脾也。治用 气丸渐消之,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桂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盖脾虚气未出,腹胀而不喘者,可以温散药治,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若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则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
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证,服温则生热证,当识此,不可忽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湿,随肺之气上行于四肢,若水状,湿气浸浮于肺,则大喘也,此当服 气丸而愈。
气丸治小儿虚胀。如腹大者,加萝卜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两) 蝎尾(去毒,五钱,一方,二味各四十九个)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汤下。一方有木香一钱。
治小儿腹虚胀,先服 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微喘,脉伏而实,时欲饮水,能食者,可下之,宜消积丸、紫霜丸。盖脾初虚而后结,有积所治,宜先补脾而后下之,后又补脾则愈也。不可补肺,恐生虚气。
一方腹胀。
萝卜子 紫苏梗 干葛 陈皮(各等分) 甘草(少许)
上细切,水煎服。食少者,加白术。
腹痛多是饮食所伤。
白术(一钱五分)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穣,各七分) 山楂(去核) 神曲(炒) 麦芽(炒) 砂仁(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有热加黄芩,有寒加藿香、吴茱萸。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七分,清米饮或白汤调下。
腹痛,口中气温,面黄色,目无精彩,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宜消积丸。甚者,用白饼子下之,后和胃,用白术散。
白饼子(方见发搐条下。)
白术散(方见惊风门。)
消积丸
丁香(九粒) 砂仁(十二个) 巴豆(二个,去皮心膜及油)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三岁以上三、五丸,以下一、二丸,温水下。
心腹痛,面 白,口中沃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当作蛔虫治。又曰∶凡积痛、食痛、虫痛、寒痛大同小异,惟虫痛者,当口淡而沫自出,小儿本怯,故胃寒冷则虫动、而心头痛,与痫略相似,但目不斜而手不搐耳,安虫散主之。
安虫散《宝鉴》用米糊为丸,名安虫丸。
胡粉(炒黄色) 槟榔 川楝子(去核) 鹤虱(各二两) 白矾(二钱五分,火枯)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或一钱,温米饮下,临痛时服。
集效丸治虫痛。
木香 鹤虱(炒) 槟榔 诃子(煨去核) 芜荑 附子(去皮脐,炮) 干姜(各二两) 大黄(半两) 乌梅(去核,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陈皮汤下,或醋汤下。一方加黄芩、黄连。
一方治虫。
用鸡子炒白蜡尘,酒糊丸服。一云治寸白虫。
一方治蛔虫作痛。
用二陈汤加苦楝根,煎服。或只以苦楝根向东南生不出土者,刮去粗皮,取白皮细切,浓煎汁一盏,徐徐饮之,不可饮多。先以糖蜜或炒肉食之,引虫头向上,然后服之。看儿大小,斟酌与之。
小儿吃粽腹痛,用白芍药加黄连末合研,汤调服之,即愈。
一方治小儿腹痛。
甘草(炙) 干姜(各二钱) 伏龙胆(一两) 人参 茯苓 百草霜 白术(各五钱)
上为细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陈皮汤下。
小儿夜啼,作心经有热有虚治。
人参 黄连(姜汁炒,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竹叶(二十片)
上为细切,分作二帖,每帖加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本无人参。
钱氏曰∶小儿夜啼者,脾脏冷而痛也,当以温中之药,宜益黄散,……花火膏之类。
愚按∶上二说不同,一曰心热,一主脾寒,当审外证而区别之。如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者,寒也。盖夜属阴,阴盛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曲腰而啼。如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者,热也。
盖火属心,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外有面色白,黑睛少,肾气不足,至夜阴虚而啼也。
花火膏
灯花(三颗)
以乳汁调抹儿口,或抹母乳上,令儿吮之。
治惊啼,邪热乘心也,安神丸主之。(方见前。)
小儿风痰壅盛,用∶南星(五钱,切片以白矾汤泡晒干) 白附子(二两)
上二件,共为末,面糊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蜜、薄荷汤化下。
小儿痰热骨蒸,用∶二陈汤(五钱) 加∶升麻(二钱) 葛根 白芍药(各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五味子(三十粒)
上细切,分三帖,加姜、枣,水煎服。
又方治前证,用∶胡黄连 槟榔(各一钱) 陈皮 雷丸(各一钱五分) 神曲 半夏曲 使君子 白花蓼(各二钱)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小儿解颅(头缝不合也),因母气虚与热多也。钱氏曰∶生下而颅不合,肾气未成也,虽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面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丹溪用四君子汤合四物汤,有热加黄连酒炒煎服。更以帛紧束,及以白蔹末敷之。
小儿吃泥,胃气热也,用软石膏、黄芩、陈皮、茯苓、白术煎服。
小儿脱囊(阴囊肿大坠下而不收也,亦有囊皮脱烂者),木通、甘草、黄连、当归、黄芩、煎服。囊烂者,以野紫苏叶(面青背红者是)为末,香油调敷。皮脱两丸露者,外以青荷叶包之,敷药后自生皮。
脱肛(肛门大肠头脱下也),用东壁土泡汤,先熏后洗。
又方治前证。
用五倍子为细末敷而频托入之。
又方治前证。
用鳖头烧存性,香油调敷。(一方以此物烧烟熏之,良久自收。)
小儿赤瘤(俗名赤游风也),此盖热毒瓦斯客于腠理,搏于血气,发于皮外,赤如丹也。用生地黄 木通 荆芥(一本有芍药、桃仁)
苦寒带表之药,外以芒硝泡汤洗之,又以芭蕉油涂之,钱氏用白五散敷之,皆效。
白玉散
白垩(音恶,白色土也,五钱) 寒水石(一两)
上为细末,米醋或新汲水调。
小儿脐中汁出并痛,用白矾,火 枯,干敷。或用黄柏末敷之。
癞头,用通圣散酒拌,除大黄另用酒炒,共为末,再以酒拌,焙干,每服一钱,水煎服。外以白炭烧红,淬入水中,乘热洗之。更以胡荽子、伏龙肝、悬龙尾、黄连、白矾为末,油调敷之。
又方治癞头。
以松树浓皮(烧存性,二两) 黄丹(火飞,一两) 白矾(火枯) 黄连大黄(各五钱) 白胶香(火飞,倾石上,一两) 轻粉(四录) 共为末,熟香油调敷。
丹溪治一小儿,二岁,满头生疮,一日疮忽自平,遂患痰喘,知其为胎毒也。询其母,孕时多食辛热物。遂以人参、连翘、黄连、甘草、陈皮、川芎、芍药、木通浓煎,入竹沥与之,数日而安。
尾骨痛,属阴虚、有痰。
阴虚,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酒知母,少用桂为引,或以前胡、木香为引。如痛不止,加乳香、没药。痰用二陈汤加知母、黄柏、泽泻,必用前胡、木香为引,盖阴虚故痰盛也。如痛不止,亦加乳香、没药。二法必先以玉烛散或通经散痰小胃丹大下后用之,或神 丸、十枣汤皆可,与治带同。
小儿弄舌,因脾脏有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虚舌舐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少与泻黄散徐徐服之。有欲饮水者,非热也,脾胃中津液少也,不可下。若大病后弄舌者,凶。
泻黄散
藿香叶(七分) 栀子(一钱) 石膏(五分) 甘草(七分半) 防风(去芦,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用蜜、酒炒香熟,以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渣,时时与之。
龟胸乃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热物,亦成此证,宜泻白散加黄芩。
泻白散
桑白皮(蜜水拌,炒黄色,一钱) 地骨皮(一钱) 甘草(炙,五分) 加黄芩(一钱)
上作一服,水煎。
龟背、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骨髓,即成龟背,治之以龟尿点骨节,即平。取龟尿法∶用莲叶,置龟于上,尿自出。
重舌木舌,乃小儿舌下生舌也。
用三棱针,于舌下紫脉刺之,出恶血即愈。
又方用竹沥调蒲黄末,敷舌上,神效。
又方治小儿木舌塞口欲满者。
用紫雪二钱,竹沥半合,细研和匀,频敷口,即愈。
治小儿口疮,用盐白梅(烧存性) 红枣(连核烧存性) 铅丹(火飞) 人中白(火飞) 龙脑(少许)
共为细末,敷之神效。
治小儿鹅口疮,因白屑满舌及两吻,故名鹅口。
用发缠指头,蘸井花水拭口令净。又用浓煮粟米汁,以绵缠箸头拭之,更以 过黄丹掺之,即愈。
又方治鹅口疮,不能食乳。
用地鸡擂水,涂疮即愈。(地鸡,即匾虫也,人家砖石下多有之。)
治小儿口疮,泻心汤用黄连,为细末,蜜水调服。
治小儿口疮,用黄柏、细辛各等分,为细末,敷之。
治小儿颏上生疮,痛痒难忍,用白杨木枝,烧于刀上出沥敷之,及治鹅口疮神效。
治小儿走马牙疳,用白矾置于五倍子内, 过为末敷之。
治小儿脐风撮口,因脐断伤风,或尿在胞中,遂成脐风,发热面赤,啼声不出,名曰撮口风。
瞿麦(五分) 蝎稍(四个) 僵蚕(七个) 赤脚金头蜈蚣(一条)
上为细末,鹅毛管吹些少入鼻中,如喷嚏叫声可治,后用薄荷汁调与服之。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