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酸在十二指肠溃疡形成中占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Marshall和Warren于1983年对幽门螺杆菌的成功分离,大量研究资料证明该菌与十二指肠溃疡病密切相关。本文旨在通过雷尼替丁和抗菌药物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治疗效果的比较,进一步评估酸和该菌在溃疡形成中的重要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内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门诊病人90例(溃疡直径>0.3cm),全部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中男65例,女25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28岁。全部病例均无溃疡病并发症,亦无肝、肾、心、肺等内科疾病,女性病例无妊娠及哺乳。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下列5个治疗组:①雷尼替丁,150mg清晨和睡前各1次;②庆大霉素,40mg,每日3次;③土霉素500mg,每日3次;④呋喃唑酮,100mg,每日3次;⑤黄连素,300mg,每日3次。均为口服用药。各组病例性别、年龄、病史长短、溃疡大小、疼痛程度及吸烟与否等无显著差异,各组用药均10d为1疗程,中间休息4d共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3d内重复内镜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观察幽门螺杆菌清除、溃疡愈合、胃窦炎减轻和胃窦活动性炎症消失情况。
1.2 方法
组织学检查:活检标本用10%甲醛固定。切片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胃炎的组织学分级系根据单核细胞(慢性胃炎)和多形核白细胞(活动性胃炎)的存在情况决定。①慢性胃炎:0级,无单核细胞浸润;Ⅰ级,偶见炎性细胞,灶状分布,单核细胞非普遍融合;Ⅱ级,炎性细胞介于Ⅰ级和Ⅲ级之间;Ⅲ级,大量单核细胞浸润,遍布全片,伴淋巴滤泡形成。经治疗后组织学改变自Ⅲ级或Ⅱ级到Ⅰ级,认为炎症减轻。②组织切片检查幽门螺杆菌:采用Wartnin-Starry银染色。分级标准:0级,未见细菌;Ⅰ级,偶见细菌,但非每一高倍视野均能见到;Ⅱ级,细菌数目介于Ⅰ级和Ⅲ级之间;Ⅲ级,所有视野均见大量细菌,通常融合,并覆盖整个粘膜面。③细菌培养:将胃粘膜活组织研碎,于2h内接种于加有万古霉素,二性霉素和甲氧苄氨嘧啶的血琼脂培养基上,在37°C和微需氧条件下培养4d~7d。如7d后培养基上仍无细菌生长,则认为阴性。④尿素酶试验:采用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尿素酶试剂盒进行检查,阴性者则认为无菌定居。上述3项微生物学检查均为阴性,方判断为幽门螺杆菌被清除。
统计学处理 成对数值用X2检验
2 结果
经短期雷尼替丁和抗菌药物治疗后,各组病人的溃疡均不同程度的愈合,但雷尼替丁组的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各个抗菌药物组,而雷尼替丁组的幽门螺杆菌清除、胃窦炎减轻和胃窦活动性炎症消失却大大低于各个抗菌药物组(表1,表2)。
表1 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和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
组别例数溃疡愈合幽门螺杆菌清除例数百分数(%)例数百分数(%)雷尼替丁30299713庆大霉素151067a960b土霉素15853a640b呋喃唑酮15960a853b黄连素15960a853baP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