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书籍
查中医书籍

诸气

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九气之为病也。夫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喜则笑不休,为毛革焦,甚为狂;悲则阴缩筋挛,女人血崩;恐则肉脱,骨酸痿厥;寒则水液澄澈清冷;炅则呕逆吐酸、暴注;惊则潮涎口噤痫痴;劳则喘息汗出气竭;思则气郁不眠、中痞不食等证。《内经》治七情九气之法,皆以五行五志之理,制而胜之,深中痛情之至治也。夫怒动肝火;喜动心火;思动脾火;忧动肺火,恐动肾火;凡一经气盛则病。如怒甚者,病属肝木,宜肺金胜之,当以悲忧苦楚之言感之,故悲可以治怒。如喜甚病属心火,宜肾水胜之,当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故悲可以治喜。如悲甚属肺金,宜心火胜之,当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甚属肾水,宜脾土胜之,当以虑彼忘此之言奋之。思甚属脾土,宜肝木胜之,当以污辱诬罔之言怒之。夫何今人不谙此理,徒以方药治之,与情志之病,殊不相通。郁结诸病,必令自遣,但以药饵助之。气无补法,诚为大敝。如邪气壅盛,必宜驱散,病去五则中和,病去七则渐兼补益矣。气脉必沉,沉极则伏,涩弱难治。

主方

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神曲青皮浓朴(各八分)萝卜子(炒,研)抚芎桔梗苏子(研)香附(各一钱)上加姜三片,水煎成,磨木香汁五匙服。郁怒痞胀作痛加槟榔、三棱、木通、蓬术;气急加蒌仁;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葶苈;兼外邪加紫苏、前胡、羌活、苍术、甘草;血瘀腹痛加赤芍、玄胡、郁金;胁痛加柴胡、胆草、黄连;胃脘痛加草豆蔻;不食加藿香、砂仁、麦芽、山楂;气闭加乌药、苏梗;久变成热者加姜制黄连、山栀;初起兼寒凝者宜温散,加吴茱萸、小茴香。

木香槟榔丸

一切滞气痞块,心腹胀痛,胁满,吐酸,痰涎,食积、酒毒及痢疾,便闭不通,积热口干,烦躁。能推陈致新,滋阴抑火,活血通经。

大黄(二两)黑丑(头末二两)香附(醋炒,四两)木香槟榔枳壳青皮当归陈皮三棱蓬术黄连木通萝卜子(各二两)郁金甘草(各一两)上为末。水法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

苏子降气汤

治心腹胀满,喘促短急。

苏子半夏曲前胡当归陈皮浓朴(制。各八分)官桂甘草(各三分)上咀,水二钟,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服。常服消痰饮,散滞进食。

升阳顺气汤

治七情所伤及劳役、饮食不节,满闷短气。

人参(一钱)黄(二钱)陈皮半夏升麻柴胡当归黄柏(各七分)草豆蔻(四分)神曲(炒,一钱)甘草(五分)加姜,水煎服。

分消导气汤

治气痰壅盛,二便不利。

桔梗枳壳(麸炒)浓朴(姜炒)青皮香附子(制)茯苓半夏(各八分)栝蒌黄连川贝母槟榔泽泻川芎麦芽木通(各五分)甘草梢(三分)水煎服,或神曲糊丸。

复元通气散

治气不宣通,腹胁刺痛,或成疮疖,并闪挫腰胁作痛。

舶上茴香(炒)穿山甲(蛤粉炒,去粉。各二两)玄胡索(两半)白牵牛(炒)甘草(炒)陈皮(去白,一两)木香(七钱)白芷天粉青皮(各二两)贝母(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四磨饮

理诸气。

真沉香乌药枳壳槟榔等分,水磨服。

苏合香丸

一切郁气壅滞等证(方见中寒。)

参苏饮

发散诸气(方见伤风。)

简便方

(快气除胀)黑丑(头末)木香槟榔萝卜子(等分)为末,白汤下。暂用。

又陈香丸、萝卜子(炒,研),等分为末,服。或陈皮、苏梗,水煎服。

又乌药、香附为末服。或陈香丸,木香一味,汤服。或姜葱熨法(见伤寒。)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