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九针十二原中。有小针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针解。素问又有针解篇。与此小同。
神客
张云。神、正也。客、邪也。邪正相干。故曰共会。
在门
张云。出入所由。故谓之门。
先知何经之病
张云。若不能先知。是为未睹其疾。又曰。恶知其原。
速迟
马本志。本作数迟。非。
守四肢
张云。手之两肘。足之两膝。谓之四关。
守气
张云。往来逆顺。至与不至。皆气之机也。
针以得气
张云。以、已同。
气易失地
张云。毫厘之差。即失其气之机也。
气不下也
张云。补泻不得其法。虽竭尽血气。而病气不应也。
小者逆也
张云。气去故脉虚而小。
平者顺也
张云。气来故脉平而和。
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张云。此与针解篇。皆释九针十二原之义。但此以气口言虚实。彼以针下气至言虚实。义虽若异。然互有发明。皆当察也。
徐而疾则
(止)
徐出也
张云。此二句释义。其用似反。当针解篇者为得。针解篇曰。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以下
张云。言已退也。
然
史云。音必。满貌。张云。音弼。诗曰。威仪。
然
史云。吁往切。狂貌。志云。、惚也。简案、、恍同。恍惚、又作惚。不分明也。志为是。(字典然失意貌)
邪气之中人也高
张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凡八风寒邪之中人。其气必高而在上。
浊气在中
(止)
在中也
张云。水谷入胃。其清者化气。上归于肺。是为精气。若寒温失宜。
饮食过度。不能运化。
则必留滞肠胃之间而为病。此浊气在中也。简案、溜、张读为留非也。所溜为荥。难经作流。知溜、流古通。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
张云。诸经孔穴。多在陷者之中。如刺禁论所谓刺缺盆中内陷之类是也。
故凡欲去寒邪。须刺各经陷脉。则经气行而邪气出。乃所以取阳邪之在上者。简案、志注十二原篇云。陷脉额颅之脉。显陷于骨中。故针陷脉。则阳之表邪去矣。据此则取之上之上字。与下文阳明合对。殆为稳贴。但以颅额之脉为陷脉者。未见所本。俟考。
针中脉则邪气出
张本。邪、作浊。据十二原。作浊为是。
阳明合也
张云。足三里也。刺之可以清肠胃。故能取浊气之在中者。
夺阴者死
(止)
五往者也
张云。夺脏气也。尺之五里。尺泽后之五里也。手阳明经穴。禁刺者也。
正言也
张云。即如上文取三阳之谓。
尺寸小、大、缓、急、滑、涩
简案、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又论疾诊尺篇云。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此云小、大、缓、急、滑、涩、者。乃兼寸口之脉。与尺之皮肤而言也。
在于终始
张云。终始本经篇名。
持心也
张云。释前文观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者。皆主持于心也。
内绝
张云。脉口浮虚。按之则无。是谓内绝。不至脏气之虚也。
无气以动故静
张云。外者阳之分。阴气既虚。复留针于外以致阳气。则阴愈虚而气竭于内。无气以动。故其死也静。
外绝
张云。脉口沉微。轻取则无。是谓外绝。不至阳之虚也。
阴气有余故躁
张云。阳气既虚。复留针四末以致阴气。则阳气愈竭。必病逆厥而死。阳并于阴。
则阴气有余。故其死也躁。
五色循明
马云。六节藏象论。岐伯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则循明当作修明。张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能使五色循明。盖色明于外者。由气盛于内。
故其声音亦必彰大。与平生异矣。简案、仍张注循明。不必改字。志云。声与平生异者。散败之声也。恐误。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