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书籍
查中医书籍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人(七十个泡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成氏明理论云。本草言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之属。实为寒邪在表。皮腠坚实。圣济经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气胜而表实。轻剂所以扬之。麻黄味甘苦。用以为君者。以麻黄为轻剂。而专主发散也。桂枝为臣者。以风邪在表。而肤理疏者。必以桂枝解其肌。今寒邪在经。表实而腠密。非桂枝所能独散。必专麻黄以发汗。而桂枝所以为臣也。内经曰。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者。兹是类欤。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温。用以为佐使者。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者。营之主也。伤寒营胜卫固。血脉不流。必用味甘之物以缓之。故以甘草杏人为之佐使。且桂枝汤主中风。

风则伤卫。风邪并于卫。则卫实而营弱。仲景所谓汗出恶风者。此为营弱卫强。故桂枝汤佐以芍药。用和营也。麻黄汤主伤寒。寒则伤营。寒邪并于营。则营实而卫虚。内经所谓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者是矣。故麻黄汤佐以杏人。用利气也。

琥按上成氏论云。寒邪并于营。则营实而卫虚。若然。则是仲景所云。无汗恶风者。推其意盖云。营实故无汗。卫虚故恶风。但不知中风之证。为卫实矣。何由而仲景桂枝汤证。仍然恶风而复恶寒邪。由是而知成注言实者。乃邪气之实也。

或问云。成注言实。皆由邪气之实。则是成注言虚。当是正气之虚。即其引内经之言以证寒伤营云。血之所并为气虚。其说非真虚邪。余曰。不然。伤寒无汗。营中之邪固实。虽云。恶风。要之卫中之气。亦不可以言虚。如果系真虚。

岂堪麻桂之发散乎。学人读仲景书至此。须当以意会之。或又问。仲景法无汗不可。服桂枝。今麻黄汤内复用桂枝者。

何也。余答云。按仲景法。无汗不得服桂枝汤。以其中有芍药姜枣也。夫伤寒无汗为表实。表实者。津液内固而不外泄。

故禁用芍药以收敛津液。且使寒邪不得外散。津液既不得泄。更用姜枣以升生脾胃中之津液。尤为无为。其用生姜固无害。若大枣则过于温补。恐非表实之证所宜。今麻黄汤内用桂枝者。以寒伤营。桂枝亦营中药。能通血脉而发散寒邪。

兼佐麻黄而泻营卫中之邪实。盖风寒在表。营卫俱实。肌肤燎热。头疼项强。腰脊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者必须用之。

其汤中用杏人者。以利喘也。用甘草者。和营卫也。且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炙甘草有补虚之义。大抵古人用疏利之药。

必少兼补药。有如调胃承气汤中。亦用炙甘草。即此意也。仲景此方。乃冬月正伤寒。太阳经发表的药。后学如辩证精切。何难遵而用之。

琥按方后云。不须粥成注无解。条辩云。麻黄发汗有专功之能。故不须粥之助。愚以寒伤于外。热郁于内。邪热气逆而发喘。其人本不能食。若强以稀粥与之。缵论所云。反增其剧也。斯仲景不须粥之意欤。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此条合病。乃太阳伤寒之证全具。止胸满一候属阳明也。非此前葛根汤之合病。为阳明病全具之证。胸乃阳明之部分。以阳明之支脉下膈。其直者下乳内。其经皆由于胸故也。成注云。心下满。腹满。皆为实。当下之。此为胸满。非里实。故不可下。仲景法。止从太阳例。无汗而喘之证治之。故云。宜麻黄汤也。或问阳明病已见胸满之候。何以不兼治阳明。余曰。病因喘而致胸满。胸前者。虽为阳明之部分其实乃肺之室也。喘而胸满。则肺气必实而胀。所以李东璧本草云。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彼盖以喘而胸满为肺有火邪实热之证。汤中有麻黄杏人。专于泄肺利气。肺气泄利。则喘逆自平。又何有于阳明之胸满邪。

此论实发成氏未发之意。)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成注云。十日以去向解之时也。脉虽浮而细。是脉已静矣。嗜卧者邪退神恬而欲卧。故知表已解也。设不尽解。而其人胸满胁痛。此胸满。非比前阳明合病之胸满。盖少阳之支脉。下胸中循胁。其直者。又循胸过季胁。则是此脉浮细。邪又在半表半里。

其嗜卧为胆热而神昏。另宜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若脉但浮而不细者。虽过十日。邪还在表。谓太阳头痛发热无汗等证犹在也。仲景法。仍与麻黄汤以发其汗。可见伤寒发汗。不可拘拘于一二日间也。小柴胡汤见后第七卷少阳篇中)(附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自此以下四条俱从大小青龙汤后移附于此。成注云。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此太阳伤寒也。虽至八九日。从未服发汗药。则病不解。太阳表证仍在。尚当发其汗。其服发汗药已。

而微除者。此必因医人不敢用麻黄汤。药力轻而不能胜太阳经之寒邪也。经云。伤寒者热病之类。病至八九日后。寒邪不能尽除。其人必作郁热而发。烦目瞑也。发烦者。为肺热。皮毛发热。汗不得泄。肺气忿郁而发烦也。目瞑者。为肝热。寒邪变热。营血为热所搏。肝失藏血之令。故目瞑也。剧者。郁热甚而病剧也。热甚气蒸。载血妄行。而上出于鼻曰衄。得衄则邪热之气。亦随经而解散。俗名红汗者是也。其所以致衄者。以阳经热邪之气重故也。此阳气当兼阳明之气而言。阳明多气多血。太阳病不解。其热气并入阳明之经。必致衄而解也。如其人不作衄。为太阳表证仍在。故云。

麻黄汤主之。非谓已。致衄而犹宜用麻黄汤也。按张兼善云。麻黄汤主之五字。合当用于当发其汗之下。)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此太阳伤寒。不因服药而衄血自来。其病比上条稍轻。得衄。则郁热随经解散。寒邪之气。不为少留。故云。病愈。盖汗者。血之液衄犹汗也。所以此条病。不更主以麻黄汤也。)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观上二条证。若似乎麻黄汤之用。必待紧脉而后宜矣。亦知太阳无汗证具。但见浮脉。则病犹在表也。乘其在表。为可发汗之时。故云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又太阳无汗证具。即见脉浮而数者。亦可发汗盖数为郁热已甚。乃太阳病欲传里之时也。以其尚有浮脉。邪不离表。乘其未传。犹为可发汗之时。故亦云。宜麻黄汤也。)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成注云。伤寒脉浮紧。邪在表也。当与麻黄汤发汗。若不发汗则邪无从出。郁热壅甚于经。因而致衄。仲景法。仍用麻黄汤主之。愚按此条致衄。必点滴而不成流。故虽衄。而太阳伤寒之表证。必仍然不解。所以用麻黄汤主之也。活人书云。衄后脉浮者。宜麻黄汤。衄后脉已微者。不可行麻黄汤。宜黄芩芍药汤。盖衄后脉浮者。表未解也。衄后脉微者。表已解也。于此可见仲景用麻黄汤于衄后之大旨。)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

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大青龙汤主之(坊本有此一句今从删。成注云。此中风见寒脉也。发热恶寒者。太阳表病也。脉浮紧。身疼痛。为伤寒。不汗出为中风。盖不汗出者。是汗欲出而不得出。非其人直无汗也。风寒两伤。则郁热愈甚。所以汗不出。而加烦扰躁闷也。仲景法。用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者。桂枝麻黄之合方也。以不汗出。故去芍药。恐其味酸而收敛津液也。因烦躁。故加石膏。取其甘寒而清解郁热也。要之此汤。亦有不可轻用之戒。若病患脉微弱。而非浮紧。汗出恶风。而非不汗出者。切不可服。服之。则其人必见四肢厥逆。其筋则惕惕然而跳。肉必然而动。以病本汗出。复大发其汗。汗多亡阳。津液枯少。故见厥逆筋惕肉也。如此者。乃为大逆之候。愚按末后大青龙汤主之句。黄仲理改作真武汤。方喻二氏皆宗之。大误。盖此条病。仲景本无救逆之法。末后六字。乃复语也。今从准绳例削去。使无增后学之疑。)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