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书籍
查中医书籍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此系仲景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此条言太阴病。乃阳邪传里之证也。

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邪热壅甚。则为腹满。邪迫于上。则吐而食不下。邪迫于下。则利甚而腹时痛。成注云。阴寒在内。则腹中常痛。此阳邪干里。故虽痛而不常。但时时腹自痛。言有时而痛。有时则又止也。邪虽干里。既痛且利。

则此腹痛之候。宜和而不宜下矣。若误下之。必胸下结硬。此即前第五卷太阳下编云。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者。

此之谓也。或问此条病。在未下之先。仲景法。当用何药。余答云太阴受病。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嗌干。庞安时以大承气汤下之。今者。腹虽满而嗌不干。是病热不甚。既吐且利。其邪未实。故不可下。愚以仲景法。还宜以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要之此汤。本太阳病误下。腹满时痛。转属太阴之药。若未经误下。而病已属太阴者。

则此汤中桂枝。另宜以升麻或葛根代之。)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此条系太阴中风证。一言太阴。当见腹满等候矣。兼之四肢烦疼者。

太阴之经属脾。脾主四肢成注云。风淫末疾是也。夫烦疼一候。似兼表邪。今者阳脉既微。表邪少也。阴脉则涩。里未和也。条辩云。血凝气滞则脉涩。此非向愈之征。其欲愈者。乃脉长故也。尚论篇云。微涩之中。更察其脉之长。此为邪气已退。正气欲复。故其病为欲自愈也。)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注已见前第三卷太阳上编)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条太阴病。当是太阳经传来者。夫曰太阴病。当见腹满等候。诊其脉不沉细而浮。则知太阳经风邪犹未解也。故宜桂枝汤以汗解之。汤见前第三卷太阳篇中。)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此条系真寒病。正文与注并汤见中寒论中)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此条系太阴伤寒。自利欲解之证。前阳明篇中。伤寒脉浮而缓云云。至八九日。

大便硬者。此为转属阳明。今者以脾家实。故虽暴烦要之腐秽。当自利而去何也。盖太阴病。必腹满。腹满者。胃中有物也。胃中水谷之积。既变而为腐秽。则邪应从大小便出。其暴烦者。邪欲泄而正气与之争也。成注云下利烦躁者死。

此为先利而后烦。是正气脱而邪气扰也。兹则先烦后利。是脾家之正气实。故不受邪而与之争。因暴发烦热也。下利日十余行者。邪气随腐秽而得下泄也。以故腐秽去尽。利必自止。而病亦愈。)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此条系太阳病。传入太阴之证。太阳病。

何以骤传入太阴。成注云。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此阳邪陷入于阴分也。

故仍用桂枝汤。以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加芍药。以和太阴里虚之腹痛。)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