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中药材

茴香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茴香虫拼音注音Huí Xiānɡ Chónɡ别名

黄凤蝶、金凤蝶、芹菜金凤蝶[成虫名]

来源

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金凤蝶Papilio machaon L.,以幼虫干燥体入药。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性味

甘、辛,平。

注意

胃有热及体虚者忌服。

功能主治

主治胃气痛,小肠疝气及噎膈。

用法用量

先用酒将虫醉死,放瓦上焙干,研末,酒服或开水送服,每周服1次。成人每次服3条,小儿每次服1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茴香虫拼音注音Huí Xiānɡ Chónɡ别名

蘹香虫(《纲目》)。

出处

《本草衍义》

来源

为凤蝶科昆虫金凤蝶幼虫。夏、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文火焙干。

原形态

体长圆形,密被鳞片和丛毛;体长约4厘米,展翅宽约10厘米。头部有半球形复眼1对,复眼内侧,有细长球棒状触角2条。口器虹吸式。胸部3节,中、后脚发达;翅2对,色彩鲜艳,在黄色的底色中,散布有黑色的斑纹;后翅具有1尾状突。足3对,前足发达;前胫节具有前胫突1枚,爪大,内缘光滑,不分叉。腹部狭长,末端数节,形成生殖器。幼虫形似家蚕,体长约5厘米,体表光洁而无棘突。胸足3对,皆分节。前胸前方中央具有黄色叉形的臭角1枚,受惊时能伸出体外,放出臭气以御敌;后胸粗壮。腹部有假足5对。全体浅绿色,有黑色环状条纹并间有金黄色斑点。寄居于茴香枝叶间,以其叶及嫩枝为食。

化学成分

幼虫体中精油的成分有:对甲氧基桂皮醛,对甲氧基桂皮酸,对甲氧基苯甲醛,对甲氧基苯甲酸。

性味

《品汇精要续集》:"味甘辛,性温。"

注意

胃热者忌服。

功能主治

治胃痛,噎膈,小肠疝气。

①《本草衍义》:"治小肠气。"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痛。"

③《四川中药志》:"治噎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条;或入散剂。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茴香虫拼音注音Huí Xiānɡ Chónɡ别名

蘹香虫

英文名Papilio worm出处

出自《本草衍义》。

1.《纲目》:蘹香虫,生蘹香枝叶中,状如尺蠖,青色。

2.《品汇精要续集》:蘹香虫七、八月取之。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蝶科动物黄凤蝶与凤蝶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apilio machaon Linnaeus2.Papilio xut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夏季捕捉,鲜用;或以酒醉死,文火焙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幼虫寄生于茴香、胡萝卜、芹菜等伞形科植物上。

2.幼虫多寄生于柚、柑、橘的嫩芽或嫩叶上。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1.黄凤蝶,成虫体色鲜黄,腹部背面有深黑色宽纵纹1条。翅鲜黄色,外缘及翅脉两侧深黑色。两性翅面斑纹无显着不同,唯雌蝶体型略大,翅面黑纹较宽。幼虫长圆筒形,体表光滑无毛,淡黄绿色,各节上中部有宽阔的黑色横带纹1条。后胸节及第1-8腹节上的黑条纹有间距略等的橙红色圆点6个,色泽鲜艳。

2.凤蝶,成虫体色暗黄或淡黄绿色,腹面有黑带,由胸前方直达腹末端,两侧有淡黄白色边缘。前翅似张开的弓形,棕黑色,沿翅的外缘,列生8个月牙形的黄斑,前翅每一翅室基部各有黄斑1枚怕翅黑色,有黄斑。幼虫长圆筒形,黄绿色。后胸两侧各有眼状黄斑1枚,胸腹两侧近气门线有白色纵行斑1列。

化学成分

黄凤蝶幼虫体中精油的成分有:对-甲氧基桂能上能下醛(p-methoxy cinnamal),对-甲氧基桂皮酸(p-methoxy cinnamic acid),对-甲氧基苯甲醛(p-methoxy benzaldehyde),对-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 benzoic acid).凤蝶翅含13种以上黄色素。其中有蝶色素(papiliochrome)Ⅱa,蝶色素Ⅱb,蝶色素Ⅲa,蝶色素Ⅲb;蝶色素Ⅱ可分解为L-犬尿氨酸(L-kyunrenine),儿茶酚胺(catechol amine0。眼及睾丸含红色素二氢眼黄质(dihydroxanthommatin),虫眼黄素(xanthommatin)。蛹含色氨酸(tryptophane),3-羟基犬尿氨酸(3-hydroxy kynurenine),邻氨基苯甲酸(anthranilic acid),α胡萝卜素(α-carotene),β-胡萝卜素,游离的叶黄素(lutein)。贤慧皮肤含大量酮类胡萝卜素,如蝶刺桐酮(papilioerythrinone),鸡油菌黄质(canthaxanthin),蝶刺酮碱(papilioerythrin),虾黄质(astaxanthin).脂肪体含叶黄素的单酯及二酯。蛹含甘油(glycerin)0.5%。臭腺分泌异丁酸(isobutyric acid),α-甲基酸(α-methyl butyric acid)。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味辛;甘; 性温

注意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胃有热及体虚者忌服。”

功能主治

理气;化瘀;止痛。主胃脘痛;疝气腹痛;呃逆;噎膈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5-3g;或1-3条。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治小肠气。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痛。

3.《四川中药志》:治噎膈。

摘录《中华本草》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