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白皮柯的花序。4~5月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温、湿密林中。分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原形态白皮柯,又名:猪栎。
常绿乔木,高5~20米。小枝有褐色茸毛。叶互生,革质,椭圆状披针形或矩椭圆形,长6~10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亮,下面密生灰褐色茸毛,叶脉于下面明显凸出,侧脉9~12对;叶柄长8~20毫米,密生褐色茸毛。直立的葇荑花序,长达24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3朵聚生;雌花数十朵,细小,3~7簇生。果序长10~20厘米,果密集;小坚果扁球形,直径1~1.6厘米,长0.9~1.5厘米,果实的3/4为壳斗包被,壳斗木质,上排为覆瓦状的鳞片,被有棕黄色细毛,苞片三角形和壳斗贴生,顶端和壳斗分离;花柱宿存。花期春季。
性味微苦涩,温。
功能主治顺气消食,健胃,杀虫。治食积膜胀,虫积不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野槟榔拼音注音Yě Bīnɡ Lɑnɡ别名山水槟榔
英文名Flower of Whitebark Tanoak, Whitebark Tanoak出处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花菜科植物野槟榔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paris chingiana B.S.Sun
采收和储藏:冬季果熟时采收,取出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石山灌丛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
原形态野槟榔 灌木或攀援植物,高达5m。小枝幼时被锈色短柔毛,刺粗壮,尖刺,外弯,长达5mm。叶柄长5-10mm;叶片倒卵状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3.5-8.5cm,宽为1.8-4cm,背面沿中脉上疏生短柔毛,先端急尖至钝形或圆形,有时具短尖头,基部楔形至圆形;侧脉4-5对,网状脉两面均不明显。伞房状或短总状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组成圆锥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长2-4cm,基都有刺;序轴密被锈色短绒毛;花梗7-17mm,花序下部数花,花便基部有1对黄色尖利长1-2mm的刺;萼片长约7.5mm,宽4-5mm,外轮内凹成舟形,外被锈色短柔毛,内轮倒卵形,花瓣长圆形,长8-9mm,宽约3mm,基部边缘有纤毛,雄蕊35-39;雌蕊柄果时木化增粗,直径2-3mm;子房卵球形,胎座4,胚珠多数。果球形,表面平滑,成熟后紫黑色,直径1.5-4cm。种子8-9粒或更多,长约10mm,宽约8mm,高约5mm,种皮平滑,赤褐色。花期3-5月,果期11-12月。
归经胃;大肠经
性味苦;涩;温;有毒
功能主治食积腹胀;虫积不化。主食积;腹胀;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绦虫病;钩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