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中医药方

温胆汤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温胆汤处方

生姜12克 半夏6克(洗)橘皮9克 竹茹6克 枳实2枚(炙)甘草3克

功能主治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用法用量

上六味,切碎,以水1.6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温胆汤处方

半夏(汤洗去滑)麦门冬(去心)各45克 茯苓60克 酸枣仁90克(炒)炙甘草 桂心 远志(去心,姜汁炒)黄芩 萆薢 人参各30克

制法

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

化痰和胃,养心安神。治痰饮内阻,心神失养,惊恐失眠,头目眩晕。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长流水1升,加糯米适量,煮沸,扬二三千遍,澄清,每用300毫升,再入药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世医得效方》卷九:温胆汤处方

半夏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60克 陈皮90克 甘草(炙)30克 茯苓45克 人参30克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及惊悸自汗,触事易惊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空腹时服。来效,加远志(去心)、姜汁、炒北五味子各30克、酸枣仁30克(蚌粉炒入)。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九《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温胆汤处方

远志 枣仁 茯神 当归 川芎 钩勾 半夏 广皮 甘草 香附 茯苓

功能主治

治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经血忽闭,面青筋搐,口吐涎沫。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温胆汤出处

温胆汤,出自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原方出自北周·姚僧恒《集验方》(已佚),由唐·《外台秘要》收录(亦名“姚氏温胆汤”“《集验》温胆汤”),其方无茯苓、大枣,重用生姜四两,合半夏、陈皮、炙甘草各二两共十两性温之品,胜于竹茹二两、枳实二两共四两性凉之品,以制胆寒,而名以“温胆”。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八、卷九、卷十各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更年期综合征、高尿酸血症、慢性胆囊炎、失眠、肿瘤化疗致呕吐、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1.卒中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30例,与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30例作对照,7日为1个疗程。以呃逆完全消失,1周内未复发为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合理用药》2012年第5期)

2.更年期综合征:应用温胆汤治疗痰热内阻型更年期综合征40例,与更年康治疗40例作对照,10日为1个疗程,3疗程后观察两组更年期综合征症状改善的情况。以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精神状态良好,工作、生活正常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7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辽宁中医杂志》2012年第5期)

3.高尿酸血症:122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2例,对照60例。观察组采用温胆汤治疗;对照组内服丙磺舒0.5克,每日2次;别嘌醇100毫克,每曰3次;碳酸氢钠l克,每日3次。两组均以15日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效评定标准:血清尿酸浓度下降率≥98%为痊愈;98%>血清尿酸浓度下降率≥80%为显效;80%>血清尿酸浓度下降率>50%为有效;血清尿酸浓度下降率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