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脊髓灰质炎中医诊疗技术


脊髓灰质炎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小儿,又称“小儿麻痹症”。病情轻重差异很大,临床表现不同程度肌肉弛缓性麻痹。严重者可于急性期因呼吸、吞咽麻痹而死亡,多数患者可治愈,少数留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以4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夏秋是最常见的发病季节,冬春两季也有少数散发病例出现。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推行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预防本病后,基本控制本病流行,发病率已大大下降,有不少地区接近消灭。

本病在瘫痪前属温病范畴,后期则属于“痿证”、“小儿中风”、“软脚瘟”等病证。

辨证论治

1.邪犯肺胃证

[证候]发热有汗,咳嗽流涕,咽红咽痛,全身不适,或有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白,脉濡数。

[治法]解表清热,疏风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主要药物;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如湿邪偏重可加用藿香、薏苡仁、半夏、焦山楂等和胃化湿;烦躁不安,可加灯心草、地龙等安神镇静;嗜睡,苔腻者,加胆南星、茯苓、石菖蒲等以化痰祛浊;恶心、呕吐频繁,舌苔黄腻者,加干姜合黄连苦辛通降;大便秘结者加瓜蒌、决明子清热润肠。

2.邪注经络证

[证候]一般在肺胃症状消失后的3~4天发热又起,患儿肢体疼痛,转侧不利,哭闹不安,拒绝抚抱,继而出现瘫痪。其瘫痪部位的分布无一定规律,但常见者以下肢为多。有发生于一侧的,也有两肢同时并见的。面部瘫痪,则见口眼歪斜。在瘫痪部位的皮肤温度比健侧为凉,若兼见腹肌瘫痪者,在啼哭时可发现腹部显著膨隆。如病及膀胱,可使小便癃闭或失禁。舌红苔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舒通经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主要药物:羌活、独活、薏苡仁、秦艽、防风、细辛。若湿热身重,伴有汗,舌苔黄腻者,本方加苍术、黄柏、防己、薏苡仁等清热除湿,如口眼歪斜,出现面瘫,可加白附子、僵蚕、全蝎祛风化痰。

3.气虚血滞证

[证候]热退后肢体麻痹,主症为痿软无力,出现瘫痪,多发生于病程的6个月以上而未能恢复者的病例。患儿面色萎黄,或容易出汗,除局部瘫痪症状外,其他临床表现不明显。

[治法]益气活血,祛邪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主要药物:黄芪、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红花。湿热留恋未清者,可用三妙丸清热利湿;上肢瘫痪者,酌加桂枝、桑枝祛风通络。

4.肝肾亏损证

[证候]患肢肌肉明显萎缩,与健侧对比,显见短小而细,或躯干各部发生畸形,骨骼及脊柱呈歪斜凸出,见于本病后期的瘫痪重症,一般难以恢复。

[治法]补肾柔肝,温经通络。

[方药]加味金刚丸。主要药物:萆薜、牛膝、木瓜、巴戟天、菟丝子、蜈蚣、全蝎、白僵蚕、肉苁蓉、杜仲、马钱子、天麻、乌贼骨。若肢冷脉细者,可加用黄芪、桂枝、当归等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有助于瘫痪肢体气血之运行。

经验方

1.后遗症期经验方

[药物组成]乌梢蛇6克,南红花3克,宣木瓜10克,生侧柏10克,桃仁3克,川续断6克,川牛膝10克,威灵仙6克,天麻6克,松节6克,桂枝3克。

[功效]补肾柔肝,温经通络。

[适应证]后遗症期。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服。

2.瘫痪前期验方

[药物组成]桑寄生9克,淫羊藿15克,柴胡6克。

[功效]解表清热,利湿通络。

[适应证]瘫痪前期。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服。

3.三参玉龙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黄精、玉竹、党参、丹参、沙参、地龙各10克,乳香、没茹、红花各2克。

[功效]补肾柔肝,温经通络。

[适应证]后遗症期。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服。

4.葛根芩连汤

[药物组成]生石膏15克,葛根、金银花、白芍各12克,黄芩、甘草各9克,川连4.5克,全蝎、蜈蚣各3克。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服。

5.活络补筋汤

[药物组成]当归、川断、羌活、防己、木瓜、鹿角胶各6克,黄芪、防风、丹参各9克,杜仲、独活、牛膝各4.5克。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服。

适宜技术

1.针灸法

上肢瘫:针刺夹脊、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等。

下肢瘫:针刺环跳、风市、足三里、伏兔、阳陵泉、绝骨、昆仑、太溪、肾俞、大肠俞等。针刺时针感向下方放射,轻刺激。足内翻者针刺外侧穴位。

面神经瘫痪:针刺膈俞、期门、鸠尾。

腹肌瘫痪:针刺中脘、梁门、气海等。

膀胱肌瘫痪:针刺肾俞、膀胱俞、中级、关元、百会等。

2.电针疗法

穴位配对举例:①环跳~秩边(刺激坐骨神经)。②后阳陵~足三里(刺激总神经)。③外阴廉~廉下(刺激股神经)。④委中~落地(刺激腓神经)。每次通电约半分钟,重复通电3~4次。适于后遗症期治疗。

3.穴位理线疗法

将羊肠线以三角针穿入穴位,上肢瘫痪取大椎、肩髃、曲池、外关;下肢瘫痪取命门、环跳、足三里等。原则上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麻痹肌群为辅,每次取3~5穴,每月一次,一般行2~6次。适于后遗症期治疗。

4.三棱针疗法

用三棱针取穴点刺和患肢点刺相结合,当肌张力和皮肤温度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用三棱针配以矫形穴位,均用强刺激手法,疗效较好。或结合透穴针法,有提高疗效减少多次进针的优点。如足外翻,用昆仑透太溪,悬钟透三阴交等;足内翻用太溪透昆仑,三阴交透悬钟等。适于后遗症期治疗。

5.穴位注射疗法

根据辨证取穴,选用当归、川芎嗪、莨菪类药物(东莨菪碱注射液、山莨菪碱注射液)、加兰他敏等做穴位注射,剂量要准确,每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6.推拿法

上肢瘫:患儿取坐位,滚法,自大椎至肩井,肩髃至曲池,往返5分钟,手法要轻柔。拿法,施于上肢内外侧。擦法,脊柱颈椎至第五胸椎,5~10分钟。

下肢瘫:平卧位,滚法,自腰部向下推患侧下肢前后侧。拿法,自患肢内侧向外侧直拿到跟腱。

7.外治法

方法一:桑枝15克,川芎、当归、牛膝、桑寄生各10克,水煎,并加黄酒一盅,洗擦瘫痪部位,每日2~3次。用于瘫痪期或恢复期。

方法二:透骨草、麻黄、当归、地肤子、穿山甲、桂枝、红花、牛膝、露蜂房各10~15克,水煎,洗擦瘫痪部位。用于瘫痪期或恢复期。

8.熏蒸疗法

将鹅卵石烧红,浇醋于上使其产生蒸汽,置患肢于其内,外盖棉被,熏蒸局部,并趁热行机械按摩,能舒展肌腱、通经软坚、改善肌挛缩,还可用其他中草药熏蒸。

9.熏洗疗法

方法一:牛膝、麻黄、木瓜、当归、透骨草、地肤子各12克,桂枝、红花、山甲珠9克,甘草6克,露蜂房一个,共煎后加白酒60克,趁热蒸洗患肢,每日2~3次。

方法二:木瓜、透骨草、当归、桂枝、穿山甲、红花、防风各12克,麻黄、白附子、荆芥各10克,羌活、独活各6克,艾叶30克,共煎煮后洗患处,每日1~2次。

方法三:生草乌、干姜、桂枝、伸筋草、川芎、丹参、络石藤、鸡血藤,共煎煮后加白酒100~200毫升浸浴患肢。

10.理疗

各种物理治疗如光疗、电疗、水疗、泥疗、蜡疗、热疗、磁疗等,均可促进炎症消散,改善局部循环,有利病变及肢体功能恢复。D4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