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凝聚药圃老园丁 心血的两本书


本报记者 马定科 通讯员 林羽

已经78岁高龄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徐鸿华教授给记者送来了两本书,一本是《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另一本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王山中草药图谱》。这两本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鸿篇巨著后面,凝聚了一位“药圃老园丁”十余年心血的结晶。

1999年,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启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投入了作为这个建设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研究。年近古稀的该校首席教授、被誉为“药圃老园丁”的徐鸿华勇担重任,带领他的同事和研究生,组成一个庞大的学术团队,开始了涉及国家、广东省、广州市3个级别的科技攻关课题项目:包括砂仁、鸡血藤、九节茶等30种岭南中药材GAP研究。

从那个时候起,徐鸿华带领学术团队,足迹遍及从粤东北到粤东、粤西、粤西南的12个地级以上市及其县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与广药集团旗下的白云山中药厂、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南台药业有限公司、广东河源市金源绿色生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合作,推行政府政策激励、企业牵头、科技引领、农民参加的方针,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各地建成了30个岭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

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示范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养殖)中药材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广东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不但有效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而且显著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如梅州市的平远县,建成了广金钱草、青天葵、岗梅、灵芝、板蓝根、何首乌、鸡血藤、凉粉草等11个岭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基地,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仅鸡血藤、凉粉草的种植面积就达7万多亩,使中药材种植业成为该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光凉粉草年产值就达2.2亿元;还辐射带动了广东省周边县市和赣、闽等周边省份种植,年产值也有1.5亿元。平远县因此被授予“中国仙草之乡”。

在高度浓缩系列成果的《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一书中,记者除了看到概述每一种中药材的来源、开发利用、原产地及分布,并介绍其生物学特性、物种或品种类型、种植地、种植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留种技术、质量标准及检测、包装储藏和运输等内容外,还看到他们制定的每一个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徐鸿华告诉记者,《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反映的是中药材“就地”保护的成果,《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王山中草药图谱》(简称《图谱》)反映的则是中药材“迁地”保护的成果。他说,广东省中药资源种类多,蕴藏量大,但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医疗、保健用药需求量猛增,加大了对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许多野生资源开采严重,造成物种消亡或濒临灭绝。为了更好地保护中药材资源,广州中医药大学2003年在规划建设广州大学城校区时,就划出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小山地,辟作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定名为“药王山”,将从各地收集到的1200多种植物药种质资源迁移至园圃内,其中90%以上是岭南中药材品种。《图谱》分解表药、清热药等20类,每味药物的内容大多包括正名、别名、来源、性味、功能、主治等6项,还配以原植物彩色图片。

一个“就地”保护,一个“迁地”保护,“药圃老园丁”徐鸿华保护中药材资源的眷眷用心,在两本书上尽显!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