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季节,不少人会口渴、口苦、目赤、头晕,有的甚至出现咽喉灼痛,口舌生疮等“上火”现象。安徽省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施卫兵主任医师给出建议,降火要分清脏腑虚实,有所针对地进行饮食调养。
一般来说,年轻人比老年人阳气旺、火力壮,男性比女性火力壮。火力壮的人大都身体强壮,不易生病,但如果阳热过亢,超过正常范围,就变成了“邪火”,会引起红、肿、热、痛等不适,出现上火现象。
中医治疗火邪讲究定性、定位、给出路。所谓定性,就是认定火邪的来源和性质;所谓定位,就是要搞清楚火邪凝聚侵害的主要脏腑;所谓给出路,是专门针对外感火邪说的,即指通过“清热泻火”让“邪火”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清火如果不分清脏腑虚实,不仅不能清火,反而还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很多人自己上火后,喜欢到药店买药服用,或者吃些寒凉食物清火,殊不知这里面存在很多误区。专家提醒,“降火”药千万不能擅自服用,更忌服用过量。
中医不仅以“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并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根据出现的症状及病发的脏腑部位又要分为心火、肝火、胃火等,“火”源不同,治疗与用药也各异。因此,泻火一定要分清脏腑虚实,不要轻易乱吃药。
胃火 因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生热化火,以致胃火炽盛。症状为胃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龈肿痛等。
清胃火应当遵循清热、清滞原则,节制饮食,少吃太过辛辣及甜腻食物,如辣椒、花椒、大料、羊肉,以及奶油、巧克力、糖果。多食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像鲜萝卜汁、绿豆粥是不错的选择。药疗方面,可用川连、生石膏、莲子芯、麦冬等泻胃火。
肝火“暴怒伤肝,五志化火”,心胸狭窄、沉郁寡欢的人,遇事心烦易怒,从而导致肝郁气滞而肝火上炎,表现为头痛、头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胸闷胁痛。所以平时调整情志、稳定情绪非常重要,少熬夜,保持充足睡眠;不宜吃辛辣、海腥、过腻过酸、煎炸食品,以及羊肉、海虾、肥肉、乌梅等,以防火热引动肝火;宜多吃黄瓜、苦瓜等新鲜绿色蔬菜,也可多喝枸杞菊花茶,适量吃些芦荟。中医常用龙胆草、夏枯草等药调治,可获良效。
心火 如心火太旺,可出现心烦急躁、面赤口渴、心中烦热,失眠、便干尿血、口舌生疮、肌肤疮疡等症。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心烦、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预防心火,关键是要保持良好心态,少生心事烦事;保持充足的睡眠;寒温适度,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之物,禁酒,多运动。可用黄连、莲子芯等药物清心泻火,如冰糖莲子汤、百合银耳玉竹汤。
肺火 或因气候骤然变化,外感邪气,或由于劳倦过度、素体阴虚火旺,老年群体较多见,主要表现为呼吸气粗、高热烦渴、咳吐黄稠痰,甚至痰中带血;或咽干疼痛、咳嗽胸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鼻干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不妨适当吃一点属性偏凉的食物,如白萝卜、白木耳、大白菜、梨、苹果、百合、枇杷,多饮水,少吃肉类及巧克力等热量高的食品,可尝试猪肝枸杞菜、罗汉果猪肺汤、凉拌鱼腥草等。中医多用黄芩、桑白皮、栀子等药物清肺火。
总之,防治“上火”,关键是要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食物;多饮水或喝清热饮料,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泄。同时,无论是哪种内脏器官出现的“火”,都和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抵御疾病的重要“灭火剂”。(陈小飞)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