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雄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入夏以来,我国南方部分省区连续遭受强降雨袭击,灾情十分严重。据气象部门预测,受灾地区近期还将面临强降雨气候。我们在为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感到担忧的同时,还需关注灾区在洪水退去后的传染病防控。
自然灾害对人类构成威胁的主要方式,是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水源被污染,食物供不上,安置条件一般也相对拥挤,生活垃圾和粪便因为难以进行无害化处理,反过来进一步污染环境。受灾群众的饮水安全、食品安全均得不到保障,也为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便利条件。
洪水袭来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积水退后,大家忙着洗刷被积水浸泡过的衣物,屋外堆放着各种被泡湿的物品和垃圾。因为,灾后污染容易滋生各种细菌,通过这种途径传播,易使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因此,在做好安置环境的卫生保障之外,确保灾后无大疫的另一关键是及早发现疫情苗头,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而此时灾区的传染病报告体系可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卫生系统增派人力开展主动搜索,及时发现隐患并组织处置。此外,加强健康教育,为受灾群众提供正确的、实用的防病知识和信息,让群众参与其中,就会得到更好的防疫效果。
在大家既往看到的灾后防疫报道中,卫生防疫人员的作用就是“喷洒”药物。这其实是一种误导,总让人觉得只要“喷了药”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疾控工作者在灾后防疫工作中首先要了解灾区的自然条件、既往传染病的主要病种及流行水平;昆虫等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密度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受灾地区的实际条件重建疾病监测系统,并收集不同病种和病原体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调整防控策略,以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即使是“喷药”,也并非简单,既要消除环境中有害物质或蚊虫滋生的条件,同时还应不给环境带来新的污染。这其中至少包含药品的选择、浓度的确定等,喷洒方法也有科学要求,包括何时喷、如何喷等。
在此,介绍一些洪涝灾害后的防病常识:
洪水过后,要及时清除室内外淤泥、垃圾、积水,搞好环境卫生,防止蚊蝇滋生;要积极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预防疾病发生和蔓延。
要开门、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清理和保护饮用水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喝开水,不喝生水。
漱口以及洗瓜果、蔬菜和餐具、厨具的水要卫生,使用经消毒处理的水。
食物要煮熟、煮透后及时食用,不要生吃;不要食用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
不食用被洪水淹死的家禽家畜,死禽、畜要深埋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不食用来源不明、无明确厂名厂址、过期以及标志不清的食品。
浑浊的水须经过滤、沉淀及消毒处理后再使用。
不采集、不食用野菇等野生植物。
救灾疲劳后要注意休息,注意个人卫生。
要防中暑、防受凉、防蚊虫叮咬。
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垃圾。
清理淤泥、积水时,要避免长时间裸脚接触淤泥、污水,防止皮肤病。
生病要及时就医。发现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的疾病患者,要及时向当地卫生院、疾控部门报告。消毒、除虫、灭鼠方法向当地卫生院、疾控机构咨询。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