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立足根本 衷中参西——我的学医成长之路


范道长 山东省东明县中医院

也许是因为曾祖父与父亲都是中医的原因,我高中毕业时,父亲极力劝我报考中医院校。当时我对中医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从医也并不感兴趣,在父亲极力劝说下,1989年,我考入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开始了我的中医学习生涯。

初学医 培养兴趣

学以致用、实属不易,对中医的兴趣让我坚持读了一批经典书籍,名医经验对我临床帮助很大。

随着对中医的学习,我很快接受了中医的思想,而且喜欢上了中医。由于当时《内经》等很多经典都是必修课,加上我很喜欢古文学,所以我对中医的东西还是非常感兴趣,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便开始到图书馆阅览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也开始试着读一些诸如《景岳全书》、《脾胃论》、《医宗金鉴》一类的书籍,但是总觉得不如教材写的明白,又觉得以后肯定会有用,还担心以后回了家没机会看,所以就坚持了下来。

上学时由于没有接触过临床,心中对中医也没有多少疑问,总觉得把教材学好了以后工作就没有什么问题。到了临床实习的时候,才感觉到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要真正用起来还真不容易。于是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买一些临床一类的书。记得当时对我影响较大的就是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名医证治汇粹》,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以及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这些书都是结合临床进行论述的,对我临床起到了很大作用。

初从医 小试牛刀

父亲的帮助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也有了更多看病的机会,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想来,胆大心细、行方智圆是每一个临床大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毕业后大概有一年的时间我的工作没有着落,我便自己在家开起了诊所。尽管父亲一再劝阻,但是倔强的我还是一意孤行,到县药材公司买了些中药。父亲选了一个日子,还用黄纸恭恭敬敬地写了一个药王爷的牌位贴在门后,于是我的私人诊所也就正式开业了。

在那一年里,我不但熟练认了常用的200多种中药,学会了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还学会了自己制作中药蜜丸、水丸、面丸以及自己熬制膏药。

由于父亲的影响,诊所里的病人还不少,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开始按着自己的思路给病人遣方开药,尤其是吃了父亲的药效果不好的病人,我就怂恿着病人用我的方子试试。一年很快过去了,1993年9月份,父亲带来了山东省东明县中医院的报到通知,我当了县中医院的一名内科大夫。

在临床中,我常常劝一些病人试试中药,虽然有些病人爽快答应,但一般都不会接受我开的方子,他们会另外去找主任或者找门诊的几个老一点的中医大夫再重新给开个方子。不过我不服气,对一些服用老中医大夫的方子不见效的患者,我会趁机再做他们的工作。

记得有一位病人,40多岁,患肝硬化腹水,用西药治了很久没有效果,每周都要放一次腹水,病人的体质也日渐衰弱,病人也服了很多中药,但是都没有效果。虽然当时病人体质已经很虚弱,但是一般情况还可以,我想仲景有治疗悬饮的十枣汤,于是就做通了病人家属的工作,亲自到药材公司买来芫花、大戟、甘遂研成细末,又用人参、大枣煎汤给病人服用,一开始还是有些担心,就一点一点让病人服用,第一天病人服用了近10克药粉,竟然没有丝毫腹泻的迹象,我一方面想是不是因为药材不地道,一面搬来《金匮要略》来看,觉得自己的用法没有问题,第二天又让病人服用了3克,下午,病人一连腹泻了3次稀水便,病人腹胀的症状一下子觉得轻松了不少。经过我半个月的调理,病人的腹水竟然好了起来。

就这样,我有了一批固定的病人,我也从一名毛头小子逐渐地成为了一名能够让病人信任的中医大夫。

衷中参西 系统了解中西医

在山东省中医院的学习使我明白了“登高而临远,极目方知天地宽”。临床中,“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治病也是如此,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能治好病才是硬道理。

在基层做中医临床工作不容易。每天面对各式各样的急危重病人。尽管理论上可以用纯中医治疗,但恐怕没有哪一所中医医院在急危重病人中都敢这样做。

1998年2月份,我经过考试来到了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西医内科,学习一些西医疗法。

我在临床中一直主张中西医结合。有些人对中西医结合很有成见,说中西医怎么结合?是不是中医西医一起用就是结合了。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在给县乡村医生中医培训时就有医生问过我,当时我告诉他们:“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治病也是如此,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能治好病才是硬道理。病人来了,当用中药用中药,当用西药用西药。

一些西医大夫不服气中医,尤其是西医院的大夫,但一件事情他们彻底信服了。

2006年底,一位80岁的老年妇女,病人素有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因摄养不慎,病情加重,在北京某医院住院经西医治疗2个多月,而病情日见严重。医生已经下了6次病危通知,无奈转回老家准备安排后事,经人介绍请我诊治。当时患者神志虽清但精神极差,喘促貌,端坐呼吸,不能自己转身,双下肢重度浮肿,按之凹陷不起;纳差,食入即吐,腹胀如鼓,大便7日未解,曾灌肠数次而大便不下,一直插胃管减压;舌质暗红,无苔,舌面干而少津,光如镜面,脉象滑实,重按无力。我判断为阳气衰微、水饮凌心、肺气失宣、肠腑瘀滞,用参附汤、五苓散以及厚朴三物汤化裁,结果病人吃了1剂中药症状就明显减轻,3剂后可以平卧自己转身。后来经过我半个多月的调理,病人病情稳定下来,并且能够下床行走。那一年,我也因此被评为全县十佳医生之一。

继续深造 感悟经典

拮据的生活没有能阻挡我学中医的渴望,当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更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

我所在的基层中医院一直不景气,县财政投入很少,我的生活也一直很拮据。2007年以前,我的工资从来没有超过三位数。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我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

在这里,我有幸跟薛伯寿教授以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学习。薛伯寿教授是近代名医蒲辅周先生的弟子,临床擅长治疗内科杂病以及温热时病,路志正教授临证崇尚脾胃,重视湿邪,被医界誉为杂病圣手。

在这里,一有机会我就到广安门医院的图书馆看书。半年的时间我做了3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我再次体会到学习经典的重要性,学习经典不但要耐着性子学下去,更要能够结合临床从经典中走出来,要有自己的思考,要能够在临床使用中感悟发挥。

通过这次进修学习,跟师的收获加上读书心得使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深刻,学习中医,当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更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

也正如我进修时的一位同事说的:中医博大精深,是门大学问,非登堂入室者不能知其神髓,非尽心深究者不能窥其全貌。我想中医大有所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