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本 孙理军 汪丹 陕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不但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四个最显著标志之一,而且在总结汉以前药物学成就的基础上,为中药学的学科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其学术成就而言,结合历代中药学家及现代诸如尚志钧等人的研究,可以从以下诸方面予以述评。
《神农本草经》传载药物资料是真实可靠的
虽然《神农本草经》成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其中传载的365种药物来自于人类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实录,因而药物及其主治功效基本是真实可靠的,绝大部分为目前仍然在应用的药物,如茯苓利小便,猪苓利水道,远志治咳逆、强志,人参补五脏、安精神,牛膝治寒湿痿痹,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款冬治咳逆上气善喘,海藻治瘿气颈下核,黄连治肠澼下痢,茵陈蒿治热结黄疸,青蒿(即草蒿)治热在骨节间(骨蒸劳热),恒山(即常山)治疟疾,雷丸驱虫,水银灭疥,通草利尿,麻黄治喘,柴胡退热,凡此等等,这都是世界药物史上最早记载的特效药,充分说明其中所记载药物疗效的真实可靠。
《神农本草经》开创了药物分类之先河
《神农本草经》将传载的365味药物按其功用分为上、中、下三品,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药物三品分类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其分类依据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不同的应用目的:“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其笔墨不多,聊聊数语,就将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主旨表达的明晰透彻。简言之,一是三类药物在当时组方中担当着不同角色,或为君,或为臣,或为佐使。二是根据药物“主养命”“主养性”、“主治病”之不同应用目的分类。三是依据不同类别药物“无毒”、“有毒(或)无毒”、“有毒”之毒性大小有无进行分类的。四是根据药物的功用进行分类,凡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功用者,归之于上品;凡有“遇病补虚羸”功效者,归于中品;凡有“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病”作用者,归于下品。可见,其分类依据明晰,为后世药物分类研究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神农本草经》首先记载了药物疗效与其产地、采集时间、加工方法
中药的产地、采收、贮存,尤其是炮制加工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其一,中药产地。《神农本草经》中首次记载了药物生长环境,也就是说,首次告诫人们药物的功用与其生长环境有关。如大黄生河西,甘遂出中山,藜芦生太山,乌头生朗陵,款冬生山谷,柳华生川泽等。后世将某地区生长的药材质量最优者称之为“道地药材”,将能产生优质药材的地区作为“药出道地”。实践证明,中药的质量与产地的关系十分密切。《神农本草经》的这一认识源于实践,因而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验证。
其二,中药采集。“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显各有法”。这是《神农本草经·序录》通过药物应时采集实例践行了《素问·至真大论》“司岁备物”的理念。在众多的中药种类中,植物药所占比例最大,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中的植物药,其药用价值有很大差异。
其三,中药炮制。炮制是药物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包括各种剂型。《神农本草经》所说的“阴干暴(注:暴,通‘曝’,日晒)干”以及“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皆含炮制。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