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芦苇一身均清热


芦花,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秋后采取。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寒,入肺、脾经,有止血解毒之功,适用于鼻衄、血崩、上吐下泻等。《唐本草》言其“水煮浓汁服,主霍乱”。《本草图经》载“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本草纲目》言“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木质素18%,戊聚糖24.9%~25.6%和纤维素26.8%~31.1%。

芦根,又称苇根、芦苇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生用或鲜用,以鲜用者疗效佳。中医认为,芦根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生津、清热排脓、宣毒透疹、利尿解毒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消渴客热,小便不利”。《新修本草》言“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本草经疏》言其“味甘气寒而无毒,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疏通而渴止矣”。本品既能清泻肺胃之热,又能养阴生津而止渴,有寓补于清、祛邪而不伤正的特点,煮粥对肺胃热盛,阴津亏损之症有效。

芦笋,又名芦尖,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幼苗,生长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我国栽培食用芦笋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芦笋的嫩茎鲜美芳香、柔软可口,既可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又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现代营养专家分析,芦笋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炭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其含量比一般蔬菜高5倍以上,被誉为“蔬菜之王”。中医认为,芦笋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功,适用于热毒疮痈、脾胃积热、口渴引饮、小便不畅、淋涩疼痛等。《本草纲目》言其“解诸”。《玉楸药解》言其“清肺止渴,利水通淋”。营养研究表明,本品含多种糖类、纤维素、维生素B1、B2、C等,所含的粗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并可减少肠道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脂。因此,煮粥服食,不仅可清热解毒,而且还可润肠通便,治疗大便秘结,是中老年人理想的食疗方。

现介绍几则治疗方,供选用。

芦笋粥

鲜芦笋100g,大米50g。将芦笋择净,切细备用。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芦笋,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将鲜芦笋榨汁,待粥熟时调入粥中,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生津利水。适用于热病口渴、小便不畅、淋漓涩痛等

芦根粥

芦根30g,大米50g,白糖适量。将芦根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清热除烦,生津止呕。适用于热病津伤所致的烦热口渴、舌燥津少,肺热壅滞所致的肺痈、咳吐脓痰,麻疹初期,疹出不畅,热淋涩痛等。

橄榄苇叶茶

橄榄2枚,苇叶50g。将二者择净,用清水2碗半煎取1碗,去渣取汁饮用,每日1剂。可清热解毒,适用于流感、胃热牙痛、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五汁饮

荸荠汁、梨汁、藕汁、芦根汁、麦冬汁各适量。将五汁混匀,煮沸饮服,每日1~2剂。可养阴生津,适用于热病后津伤口渴,糖尿病消渴。

芦根二仁粥

芦根150g,薏苡仁40g,杏仁10g,竹茹1团,大米150g,生姜3片。将芦根、薏苡仁、杏仁、竹茹、生姜水煎取汁备用,取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药汁,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炎邪热郁肺,高热烦渴、咳痰黄稠或铁锈色痰等。

芦花粥

芦花30g,大米50g,白糖适量。将芦花择净,布包,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清热凉血,适用于鼻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等。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