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又名仙蟾、大壁虎。属爬行纲蜥蝎目壁虎科壁虎属。蛤蚧体呈长圆形,背腹略扁,皮肤粗糙,体重60~80g,有的达100g以上,体长12~16cm,尾长10~14cm。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蛤蚧是国内外市场较为紧缺的贵重药材。临床表明,蛤蚧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补肾强身作用。多用于肺虚喘咳、痰中滞血、肾虚阳痿、尿频、五泄泻等症。
生活习性
蛤蚧栖息在悬崖石壁洞穴、树洞、房舍墙壁顶部,尤其是昆虫多、草高的山崖上。其生活特点是:1.混居于洞中,几只或单独、成对生活在一起;2.喜温暖,夏天在阴凉处,冬天则在避风处居高而栖,喜阴暗怕阳光;3.遇险自断其尾而逃,尾以后再生长;4.主食活昆虫;5.冬眠,当气温在8℃以下时,蛤蚧就冬眠,18℃以上时冬眠苏醒;6.其视力差;下脱皮,蛤蚧脱皮不是一次性全身脱皮,而是分大小块脱皮,脱下的皮自食。
捕捉
蛤蚧种源来自于:一是蛤蚧养殖场、户;二是野生蛤蚧。蛤蚧的捕捉方法主要有:①听声,到蛤蚧居住的峭壁、洞缝的石山处“听其声,察其影”,蛤蚧鸣叫声如“蛤蚧……,蛤一蛤一蚧……”等,直接捕捉;②残体,当蛤蚧吃饱时,在洞口、石缝口处有食剩下的昆虫残体,可认定里边有蛤蚧,及时捕捉;③认粪,在蛤蚧的洞口如发现有新鲜的黑、褐绿色,椭圆形似小颗花生米样的粪便,可深入洞中捕捉;④方法,已发现捕捉蛤蚧的方法有用昆虫诱钩、光照捕捉法、烟熏捕捉、铁丝捕捉等。
繁殖
蛤蚧一般生长到3~4岁龄性成熟,每年5~6月间发情交配,公母比例1:20为宜,蛤蚧夜间进行交配,配前表现不断鸣叫,然后公母相投的一对找安静、阴暗的地方交配。每只雌蛤蚧1年可交配4~5次,一般产卵4次,每次产卵2枚,卵最大的可达2.2cm。公母蛤蚧不能孵化,只能在温度30℃~33℃,经70~90天孵出小蛤蚧。为提高蛤蚧的孵化成活率,饲养专业户一般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分群饲养。将妊娠雌蛤蚧单独饲养于1个笼内,笼内底部或两侧,贴上底厚外薄两层纸,让卵产在薄纸上,以便取出集中孵化。二选择遮光、安静的地方产卵。三是温度。将产仔箱放在30℃~38℃室内。四是防吃卵。五要抓虫喂食,孵化经70~90天小蛤蚧就出壳,钻入箱角不动,到3~4天后采食,要及时抓蚂蚱及黄粉虫等昆虫饲喂小蛤蚧。六要控温,饲养仔蛤蚧应在26℃~32℃之间,不可过低或过高。
饲养与管理
1.建场。饲养场地要选择干燥、阴凉、安静地方。用砖、石砌成空心假山,有山壁与假山心两个主要部分,假山壁又砖、石两层,砖壁高3米,宽2.3米,长3米,两边离地1米处各开若干个小方洞,顶上设天窗,两个各开门窗。石壁用石块砌成,对正砖壁方形小洞,留出三角形小洞,窗门及小洞设铁丝纱网。假山心用石头砌成,位于砖壁内,长1.7米,宽1米,一头与砖壁顶相连,离地1米,并在四周开许多小孔,为蛤蚧栖息地。为便于观察蛤蚧动态,假山周围留出步行道。2.饲料。蛤蚧的饲料主要以吃活食为主。在人工饲养下主要饲料来源有:一是利用自然昆虫。一般从实际情况出发安装黑光灯,安装20瓦的黑光灯,引诱活体昆虫供蛤蚧采食。二是人工饲养昆虫,如家蚕、黄粉虫等。实践证明,有的养殖户采取土鳖虫与蛤蚧双养法,形成生态良性循环,既降低饲养成本,又可双丰收。三是粮食饲养。有的专业户喂给蛤蚧放盐的米粥,以及熟红薯、南瓜及冬瓜等。3.科学饲养。做到“三定”:定时。蛤蚧喜夜间采食,为此,每晚7~8点投喂,发现蛤蚧采食量大增时,翌日早7~8时补喂1次。定量。一般自由采食不定量,让蛤蚧吃饱吃好。定水。蛤蚧喜欢饮露水,因此多在铁丝网上饮露水,在无露水或不足时,必须供给清水,让其自饮,但不可让它饮污水。4.防治病害。一是无病早防。要经常打扫笼舍,清除粪便,喂前刷洗食、水器皿,严禁喂霉变饲料;做好防治天敌,主要防猫和妈蚁的侵害。二是有病应早治。已发现蛤蚧病有肠炎等,要经常观察蛤蚧动态,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5.适时出栏。种蛤蚧一般以饲养6个月出售为宜;商品蛤蚧主要是出售多余的公蛤蚧及失去繁殖能力的母蛤蚧。出售蛤蚧均应加工,方法是取出内脏,挖出双眼,上筠,干燥后,两只合成一对,用薄竹片将其肚腹衬平,扎把出售。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