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从“取消中医”反思中医学的现状与未来


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在互联网上发起的《取消中医》的连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议论,赞同和反对者均有之,但前者毕竟是少数。卫生部、光明日报以及众多各界人士等为此也发表了明确的幷不赞同的意见。笔者也是不同意取消中医的一员。但仅仅停留在表态(不赞同)是很不够的。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就有人数次提出废除中医的主张。事实证明,存与废并不听由某人或某一行政命令所能左右的,而是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为存废的依据的。然而,废的主张现在又被重提也不足为怪,我认为这也并不一定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正可籍此为契机,对数千年传统中医中药的渊源和贡献,对我国近数十年的中医中药政策的执行情况,对中医中药在我国的现状和将来,作一次全面的反思、总结和展望。

原卫生部副部长崔月犁首倡在全国地县均建立中医院,试图促进中医的繁荣和发展,这无疑是良好的主观愿望。然而,自全国县及县以上均相继组建中医院,各地纷纷成立中医学院以来,在落实计划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却很不细致、很不得力,实有放任自流之弊。

坦而言之,目前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界(执业人员),的确存在着不少缺陷及应该重视和极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现略举一二,愿与大家商榷。

纵观我们基层(省、地、县级)的中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大多数都没有将传统医学的特色发挥出来,而是向中医西化蜕变的趋势则越演越烈。不少建国以后培养出来的中医师,诊病不注重望闻问切,不根据四诊八纲,辨证的进行中医学诊断,而是东施效颦地喜欢作出中医学并不存在的西医学疾病病名的诊断(如慢阻肺、冠心病、心肌缺血、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甲亢、帕金森氏病……);或者是病人一来就给病人作一大堆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多部位脏器的超声等特殊检查……所开中药处方不依循理、法、方、药予以辨证施治,病人有头痛则加天麻、川芎,兼有消化症状又加茯苓、白术……往往是一张处方二三十味药一锅煮,完全看不出君、臣、佐、使;再就是中药“治疗”、西药“保驾”,中医病房中打含西药吊针的患者几乎过半,即使是普通的伤风感冒用昂贵的抗菌素静脉点滴者也是屡见不鲜……

现有的基层中医院的人员构成,纯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日渐减少,而有“中西医结合”职称的却占了很大的比例,西医院校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一些省、地的中医院甚至不惜工本地将西医“精英”作为主要引进对象,在中医院不遗余力地开展腹腔镜、气管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等手术,还美其名曰“开展新技术”、“开拓创收”。至于在中医院施行纯西医的腹部胃肠、胆道手术,骨折钢针内固定手术等,则已视为中医院的日常业务……

中医学院的教学,不遵循中医学自身的系统和规律,而是大量的生搬硬套西医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西医占了30%甚至更多的比重。相反地对于中古文、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在教学上的比重相对较少,重视和深入学习很不够。不少的中医学员、年轻中医师在学习、工作期间,热衷于英语考级(听闻外语级别已是考取中医研究生的必要条件)。中医学校的学生转学西医、毕业后跳槽当药品推销员的并不少见。年轻的中医师,医案及处方中,最基本的中文书法也一塌糊涂,错别字连篇;更遑论对诸如《内经》、《素问》、《本草纲目》、《伤寒论》等中医学经典的句读和释义、融会贯通了。有些中医师连《古文观止》都未读过、读不懂。没有相当深厚的中文基础和修养,不刻苦钻研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空谈中医中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岂不是空中楼阁。

中医学、中药学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建国以来虽有如施今墨教授、赵锡武教授、陈可冀院士、广东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等一批极为优秀卓越的国宝级人材,他们为中国的传统医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我们国家的许多名老中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多已故去,仅存者已是耄耋之年,他们的宝贵的医学理论、临床实践的经验和心得,有组织、有系统的整理、继承和总结的工作又是如此的欠缺,更不要说发扬光大了。由此已造成的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是不言而喻的,现在若再不大力组织抢救,更是时机一失,不可复得的千古憾事!

传统中药的研究和创新和经费的投入,对比日本、韩国,我们的差距又是如此之大。日本对于我国的中药、古方的研究和资金的投入的力度远远超我们。韩国甚至声称要把我们的中医改为“韩医”。植根于我国的中药,在世界市场的销售额,我国仅占3%~5%,而日、韩则占80%、15%。笔者孤陋寡闻,仅知青蒿素、红曲复合制剂等极少数的品种被作为国际认可药物,进入了世界药品销售市场。而几乎是我国独有的紫杉树,树皮所具有的抗癌、抗细胞生长作用,其筛选和有效成分的提纯成功和应用推广,却不是出自中国。如此宝贵稀有的植物资源也没能妥善的保护和开发,反而而被非法大量的剥皮、砍树,盗卖给外资制药企业,这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更不能容忍的是一些不法中药制药企业与不法医生,以创新为名在复方中药中妄自加入西药(西地那非、利血平、磺脲类药),冒充壮阳、抗高血压、抗糖尿病的特效中药制剂,这不但欺骗了广大相信中医、中药的患者,严重地败坏了中医、中药的声誉,甚至在国外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不能想象,假如没有中医中药(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经历数千年的、多民族的中国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中医、中药不可能、也不会被取消!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但不能抛弃我国的传统医药学,而且要将中医药学的继承、发扬、创新工作做好。但是中医、中药学的理论系统和实践,教学和研究,也毕竟不能完全生搬硬套用西医、西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医药学自身客观规律又融合了现代科学的模式和方法。

反思以往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弊病正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没有潜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向硕果仅存的名老中医学习、继承他们的治学、治病宝贵的经验。那么,当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中医、中药已有明文规定。因此,现在当务之最不是辩论是否赞同或取消中医。卫生部、教育部不应仅停留在声明和表态上,应该首先从端正中医药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入手,针对现状,兴利除弊,全方位的对中医、中药学的传承、教育、研究、创新,人材培养,中医药从业人员资质的认证和中医院的运作模式的论证、管理等方面,扎扎实实的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改革。中央对中医药学要出决策、更要作实事。广大的人民群众和科技工作者要关心爱护中医、中药。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中药更要奋起自救。只有这样,经过十年、数十年不懈的艰苦细致工作,中国的传统医药学必将有光辉的未来。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