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龙胆泻肝汤——临证体会


龙胆泻肝汤的药物组成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当归、生地、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其功能为泻肝经实火,利肝胆湿热。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每获奇效。

1.肢麻浮肿

张某,女,32岁。半年来上肢麻木,时轻时重,重则双手麻胀不能握拳,下肢浮肿。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沉数。投龙胆泻肝汤加益母草、佛手、香橼3剂,诸症大减。

《素问·六节脏象论》言肝为“罢极之本”,罢极之本指四肢。《灵枢·九针论》云:“肝主筋”,筋即筋膜,筋膜得其所养,则运动有力而灵活,否则就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肝主疏泄,条达气机,使津液的输布、代谢正常。一旦失常,则产生痰湿、水浊等病理产物,停于肠胃则出现腹胀便溏,循经郁于肌肤,则出现浮肿。本案属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清除湿热,加益母草利水消肿,加佛手、香橼健脾利湿除胀,标本得治,筋膜得养。

2.头沉胀痛

吴某,40岁。时感头沉痛胀,甚则如重石压顶,不能转侧,耳鸣如刮狂风,呼啸不停,舌质红绛,齿痕深陷,脉涩艰难。投龙胆泻肝汤加怀牛膝、石决明,4剂诸症消失。

肝脉络于头,胆脉络于耳,肝胆二经,被湿热之邪所壅,清阳之气不得开,清窍失充失养,则头沉胀,耳暴鸣,用龙胆泻肝汤加怀牛膝、石决明,引湿热之邪下行,湿热一去,肝胆之气通利,清窍得养,则头清耳聪。

3.足跟疼痛

张某,女,56岁。足跟疼痛2年余,不敢站立,行路蹒跚,体胖腰圆,满面通红如醉酒状。舌胖嫩,齿痕多,脉沉数。前医按肾虚诊治,服补肾药数剂,久治无效,笔者投龙胆泻肝汤加薏苡仁、防己、木瓜、通草,服5剂,足跟痛除。

《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能视,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摄。”本例并非血虚不荣,足跟失养而痛不能步,乃肝经湿热下注。湿为阴邪,易扰阴位,足跟为人体最低下之处,水湿之邪下沉足跟,湿阻血脉,不通则痛,前有众医,以虚证诊治,投以补药,邪不得出,故不愈。用龙胆泻肝汤加薏苡仁、木瓜等药,湿热得除,诸症自消。

4.男子不育

宋某,28岁。婚后4年未得子,曾多次就医,服药大都补肾壮阳,不效。素嗜饮酒,烟瘾大,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晨起口干且苦。投龙胆泻肝汤原方,连用8剂,次月,其妻妊娠检验呈阳性。

足厥阴肝经,沿大腿内侧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肝经湿热,循经下注,精室受扰,遂致不育。用龙胆泻肝汤,清利湿热而效。

临证体会

1.肝能疏泄气机,条达气血,气血津液得以正常输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得以滋养。一有怫郁,则疏泄失权,气机郁滞,郁则化火;肝郁克脾土,脾失升清降浊之功,则湿邪内停,湿热胶结,病理变化,复杂多端,循经上扰则头沉头胀,口干口苦,循经下扰则可导致男子不育,女子带下,下肢浮肿;湿热郁于经脉,筋膜失养则麻木肿胀,真可谓“肝为五脏六腑之大贼是也”。

2.肝脏体阴而用阳。善治肝者,在于调理。观龙胆泻肝汤一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恢复肝气功能,当归、生地滋肝养肝、柔肝抑肝;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使湿邪得外出;甘草培土抑木。全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

3.使用本方必须抓住主症。一是热象:面赤如醉,舌红苔黄,口干口苦,小便黄浊;二是湿象:舌质胖嫩,多有齿痕,苔腻,下肢浮肿;三是肝脉循经症状明显。

4.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药量不宜过大,服药时间不宜过久,以防伤及正气。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