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医儿科素发达,种痘技术播海外


浙江中医儿科历史悠久,素来发达,代有闻人,名家辈出。其医术精湛,著述丰富,在当时及现在对我国中医儿科事业均有较大的影响。

早在宋代,浙江就出现了名闻于时的儿科医家。如杭州人范防御,因治儿疾名噪四方,人多以其官名“防御”直接呼之,其名反不为人知,后代均操儿科,尤以五世孙范思贤名重于世。据《东皋隐若传》云:“其先世在宋时有为防御者,医小儿名。思贤为防御五世,传其业,益精。居旁近人无贫与富,有小儿疾,辄趋思贤求医,其为医,务利人不务利己,名愈益。”嘉兴闻人规广求古人议论,证以己所见闻,撰成《痘疹论》(二卷),书中提出小儿痘疹八十一问,并列述治法方剂,对当时痘疹治疗促进颇大。东阳汤民望,精小儿方脉,著有《婴孩妙诀论》,其孙汤衡尤邃祖业,著有《博济婴孩宝书》。北宋移都临安;不少颇有名望的北方儿科医家随高宗南渡来浙,大大充实了浙江儿科医家力量,其中医名卓著者如:靳豪,原籍开封,迁居杭州,因治儿疾屡验而名重一时,遂为太医,后世靳从谦精祖业,亦为宋翰林医官,曾受赐“百子图”,后人称其所居之巷为“百子图巷”,至今仍存。李信,原籍开封,迁居杭州,精通儿科,任太医院判。《钱塘县志》载:“高宗得危疾,曾诏其入宫陪侍,因年老行走不便,特许乘小车直入宫,故时称李车儿”。张永,原籍洛阳,迁居余姚,著有《卫生家宝》、《小儿方》(均佚),其子孙也多精儿科,

元代浙江儿科因受战乱影响,发展比较缓慢,名家反不如宋时众多。杭州沈好问,字裕生,号启明,善治儿科,尤精痘疹,曾授太医院判,著有《痘疹启微》。其子允振,字慎伯,传其业。黄岩林恺祖,字景仁,以幼科闻名,相传得神授保婴秘方,患儿得其诊治,无不立愈。四明(今宁波)僧释奉真,号普济,精儿科,民间传其能决患儿生死。据《鄞县通志》载:“熙宁中,曾遇一小儿疾亟,暝而不食,掇掇欲死,使奉真视之,曰:脾已绝,不可治,死在明日……若急泻肝气令衰,则肝可缓,可延三日。越三日,果卒。”

明代是浙江儿科的全盛时期。一则由于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二则许多内科医家转业儿科,一些医学大家重视儿科,对儿科医理多有阐发,这显然利于儿科医家素质的提高。如明代浙江医学大家张景岳著《小儿则》(二卷),专论小儿杂病,另外还有《小儿则古方》(一卷),《景岳全书》中尚有《麻疹诠》(一卷),《痘疹诠》(一卷)。至于儿科名家,则层出不穷犹如群星争辉。钱塘葛林,字茂林,成化时为太医官。诊疾洞若烛照,着有《杏坞秘诀》(一卷),萧山魏直,字廷豹、号桂岩,明嘉靖间人,治痘疹独具心得,所著《博爱心鉴》(三卷),以“血气送痘气”立论,认为“痘本于气血,治痘急于扶正抑邪”,主张气血充足,则痘毒轻而易出。杭州钱寰,嘉靖御医,因侍太子疾有效,升右通政,《钱塘县志》称其“以小儿医名”。钱塘吴元溟,字澄甫,先世精儿科,其尽得所传。万历间,痘大行浙,吴治之奇验,著有《痘科切要》、《儿科方要》。杭州任二畸,宇瑞庵,系儿科世家,观患儿啼叫,即知其痛苦所在。其子允谦、懋谦均传其业。杭州仇凤翔,字敬寰,自幼习医,治小儿病常不用药饵,但视患儿经络所急,以手按摩令汗出,病即愈。湖州王中立,精孺婴方脉,其子奎,字文融,尤以儿科著名,正德间辑家传经验成《幼科类萃》(三十八卷),文融子以勤、曾孙元吉均袭其业。长兴朱惠民,字济川,万历间人,曾以《博爱心鉴》为篮本,撰有《痘疹传心录》、《慈幼心传》、《采痂种痘法》传世。海盐石涵玉,字启泰,治痘疹奇效,认为“惊开心窍”,主张使痘随汗泄之,可谓别出心裁。嘉兴徐谦,字仲光,号澄光,治痘擅长清解,主张按五脏所主及经络传变,观形察色诊治,治法着重审证,不偏于攻或补。衢州徐用宣,永乐间人,儿科世医,医宗钱乙,著有《袖诊小儿方》(十卷)。宁波赵贞观,字如葵,名医赵献可之子,精儿科,撰有《痘疹论》等书,惜已佚。湖州费启泰,字建中,精痘疹,认为痘疹流行与诊治和天时运气关系密切,如泥守古法成规,必贻误病情,晚年著《救偏琐言》(十卷)传世。

明末清初,浙江儿科开始流传国外。时有钱塘人戴笠,字曼公,曾从名医龚廷贤游,尽得其传,后业儿科。明亡后赴日本崎岙行医,在当地以擅冶痘诊闻名。《日本医学史》载其著有《痘疹百死形状传》、《痘疹唇舌秘诀》、《痘疹论》、《痘疹唇舌图诀》、《痘疹口诀》,在日本儿科医学史上颇有影响。海盐冯兆张,字楚瞻,精医,擅长儿科,积三十余年经验撰成《冯氏锦囊秘录》一书(内容含儿科),梓行不久便流传越南,深获越南医家崇赏。

清代的浙江儿科由于明鼎盛期的良好基础,开始形成各种流派和儿科世家,其名医和儿科专著在数量上均在各省之首。这些名医学术上多有创见,临床上各具特长。如平湖戈朝荣,字瑞斋,治儿疾多奇效,对钱乙之说最为服膺,创小儿“纯阳阴虚”之见。余姚杨予桔,号欋仙,提出“不明三元甲子与五运六气者,不可以业痘科”之说。绍兴李菩,字东白、号梅山,主张治重辨别证之虚实和小儿禀赋之厚薄,认为痘内发于脏腑,外应乎气达,需结合五运六气加以辨证。以王肯堂《幼科准绳》过于繁冗,学者难于检阅,遂于1701年撮其要而成《痘疹要略》一书。仙居朱丹山,字载阳,采集各家之说,撰成《麻症集成》。主张麻症无须切脉,只需察形观色,随症应变,即可决其顺逆吉凶。桐乡陆紫篑著《分经察纹法》,专门论述小儿指纹诊断,颇有独到之处。上虞王国器,字君鼎,生活康熙时,精痘科,治危症若神,凡出痘三日前即能决生死,著有《痘科私存》。宁波李莼肪注重四诊,尤善望诊,每望形体、审官窍、观指纹,即知其病之所在,预知善恶,用药简洁,向忌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及有毒之品,治多奇验。《鄞县通志》称:“近数十年来,浙东中医儿科,以李氏为第一也。”桐乡刘恒龙,字兰亭,以用药峻猛名著四方,人称“火药刘”,著有《痘疹全书》、《小儿心蕴》等书。兰溪吴佩龄,字继鹤,世传儿科,毗邻三县妇孺皆知,立法处方,往往以轻灵收效,著有《秘传家藏幼科》(三卷)。其子寿堂承其业,自制“化凤丹”治疗小儿外感,收效甚捷。德清胡璞,字美中,善治痘。据传其于雍正间托名峨眉山人所授,以种痘术行遍江浙。东阳周显江,精幼科,尝饮友人家,闻妇人哭甚哀,问之,曰:儿死半日矣。显江药之遂苏。其弟显岱辑其遗作《痘疹自得论》。天台赵廷海,字兰亭,道光咸丰间,台州因无痘种而患儿死者相继,廷海数次只身负籍千里,至鄂传痘种,辑有《邱赵牛痘三书》。鄞县陈季桐,赵廷海门人,同治间痘疹流行,陈在鄞设牛痘局施种治痘,活人无算。曾著《牛痘余论》,以补《邱赵牛痘三书》之遗漏。

清代浙江比较著名的儿科世家有:余姚景氏儿科,景氏世居周巷(现划属慈溪),始创者景瑞璇,字佩玉、号朴庵,因治儿疾处剂投丸应手奏效,名震三北。患者襁负提携,医门若市,著《幼科证治真传》。其子景练之,字心丹,号朴堂,亦精儿科,著有《医学知新》。慈溪花墙门吴氏儿科,吴氏儿科始于明末,传至吴锦赉,已为八世,医名更著。因所居之地称花墙门,故方圆百里皆称其为“花墙门儿科”,素与余姚景氏儿科齐名。嵊县喻氏儿科,始创者为喻恭校,清《嵊县志》称其“居西隅,善医,尤精痘科。邑富室某,延治妾子痘,甚危,获效”。喻氏儿科在当地颇有名气,其七世孙喻晓承医术尤精,对麻、痘、惊、疳等常奏捷效。天台齐氏儿科,始创者齐君镕,字叔皇,以儿科名闻于世。其子石麟,字纯长,尽得其传。康熙四十九年,天台大行痘疫,纯长自制丸药施治,活人甚多,名声更噪。

延至民国时期,省内各地均活跃着儿科医生,其中尤以治疗痘、麻为长。如舟山郑莱苏91876-1942年),字阿来,强调小儿病应预防早治,常年不辞辛劳奔波乡村海岛为幼儿种痘,民间呼其“痘瘄阿来”。东阳陈永松(1870-1951年)善治麻疹,名播永康、缙云间。龙泉许银汉(1872-1931年)而立中举后专攻歧黄,擅长儿科麻疹,著《儿科麻疹辑要》。德清高沚苹(1876-1954年)世业儿科,技精而名更震,家传花痰散,救治小儿惊风痰热甚效。宁波李张冬英(1876-1943年),李氏小儿针科当时已相传七世,以小儿推拿针刺配合方药治疗为主,颇具特色,擅长惊风、疳积以及不乳等新生儿疾病。冬英字奉李氏后,从其翁祖李镜清授李氏世传之小儿针术,尽得其术,悬壶应诊,屡起沉疴,声誉日隆,病家尊称“李老娘”。鄞县吴晓山(1877-1949年),出身秀才,虽无名师传授,发愤攻读歧黄,终成良医,于瘄疹尤有心得,尝谓:瘄疹之受害于无识也。于是采撷良方,编成《瘄科指南》一书。萧山孔赏斋,世以儿科名家,时已薪传八世。初悬壶时,因年轻胆壮,每用大刀阔斧之剂治疗小儿之疾,以致夭折者有之,连八世儿科门帖亦几被捣毁。由此益自责学术粗疏,遂发愤苦读,精研《幼科发挥》,并结合祖传儿科经验,再悬壶行医,起死回生,于是医名大噪,在40岁后(20年代)鼎盛一时。绍兴徐仙槎(1881-1954年),世业儿科,传至仙槎已十二代。聪颖过人,勤奋好学,15岁随父习医,尽得其传。悬壶后屡起危症,用药少而精,剂量轻重有方,誉满浙东,著《婴科证治概要》等。瑞安张正佩(1887-1956年),随父学医,擅长麻、痘科,著有《保名堂麻痘集要》。云和周泳涟(1888-1967年),师承祖传,擅长麻痘,民国时盛名浙西山区。奉化毛耕莘(1898-1949年),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毕业,擅长麻、痘科,著有《麻疹汇编》。青田陈林呈(1902-1953年),三代业医,善治小儿痘疹、惊风,乡里有“陈一帖”之誉。

解放后,浙江中医儿科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相继成立的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学院等均设立中医儿科课程。在全省各地中医医院也专门设立中医儿科门诊,使得浙江中医儿科事业迅速蓬勃发展,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