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伤寒杂病论》古今谈


中国传统医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她都在为人类的健康与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东汉时期成书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标志着中国医学临床理论体系的确立。该书包容了古代医家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医学思想,论治经验和有效方药,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二千多年来的医学发展史及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予以有力地证明。

《伤寒杂病论》与现实医、教、研关系

1医疗活动

在我国城乡的中医医院里,或是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医生为患者切脉、望诊、开处方。内科常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外感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等;运用大小陷胸汤治疗渗出性胸膜炎。妇产科方面,利用温经汤、桂枝茯苓丸、胶艾汤、小建中汤等方剂治疗月经病及产后病。儿科方面,如用麻杏石甘汤、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理中丸等方剂,治疗小儿肺炎、腹泻等常见疾病。

这些事例说明:现代临床吸取了《伤寒杂病论》重要方剂的精髓,并灵活运用加减,扩大了原方剂的主治范围,解决了诸多疑难病,推进了中医事业的发展步伐。

2科研活动

近年来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对单味药及复方的药理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常用中草药的形态学、基原、化学成分的研究;实验室中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及炮制研究;尤其是对《伤寒杂病论》有效方剂的复方实验研究。如国内外学者对五苓散利尿作用研究,认为猪苓、桂枝是利尿效果的重要药物,与中医温阳利水机理一致。又如对小柴胡汤激素抗炎作用、退热作用、对肝胆作用、对免疫调节作用,进行广泛实验研究,无疑为小柴胡汤适应证的扩大,提供了科学依据。

3中医教育

从课程表上,可以看到《伤寒》、《金匮》是中医院校必修课之一,那么这二门基础课与我们所说《伤寒杂病论》一书有什么关系?它是如何变成今天这种形式?

现状思考

1出版方面

(1)《伤寒论》讲义、《伤寒论校注》、《桂林古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康平本、康治本——排印本状况。

(2)《注解伤寒论》、《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直解》、《伤寒贯珠集》、《伤寒论类方》、《伤寒直格》、《伤寒悬解》、《金匮心典》、《金匮要略浅注》。

2图书馆收藏

现存最早的医学专科目录——医藏书目

国家馆藏目录——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伤寒与金匮合编、伤寒论(白文、别本、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等)约计795种之多,足见古今研究之重视。

3文物遗存

反映汉代医学状况的武威旱滩坡出土医简,伤寒方的出现;敦煌出土的医籍卷子,如伤寒论甲本。

如何面对纷杂的现象,予以条理,如何解释现象背后的由来?

历史回溯

1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古老的白河流淌了几千年,向我们述说着这样一段历史:在我国东汉时期,白河之滨南阳古都生活过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受术于同郡张伯祖。他目睹战乱及病痛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在他的序言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部书论述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是一部临证实用价值甚高的医学论著,引起医药界的重视。

2《伤寒杂病论》一书的流传始末

古代医学知识传播,主要靠师徒、或父子口耳相授,或传抄笔录,终不能广泛流传。《伤寒杂病论》一书历经战乱,医籍内容散乱严重,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对此书进行整理,使之条贯并且将原书大部分内容保存下来,但是仍然有一些佚文散见于六朝至唐代的医籍方书中,成为我们今人持以窥其原貌的重要线索。

王叔和《脉经》、陈延之《小品方》残卷书目、葛洪《肘后方》“张仲景诸要方”、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卷十(伤寒上、下)、《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卷首记载伤寒“八家”、宋代国家编修《太平圣惠方》伤寒(高继冲本)、《证类本草》“张仲景方”图经本,均收载了《伤寒杂病论》的内容。

这些内容又称作佚文,就是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早期传本系统。

3《伤寒杂病论》内容

(1)学术渊头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伤寒作为常见外感病,在当时甚为流行,武威汉代医简有“伤寒遂(逐)风方”的论治记录,又如“麻黄”这味药,在《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主治与功效“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张仲景以当时医学典籍为指导,结合当时流传有效医方及自己的诊治经验,完成这部临证专著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2)内容分析

由于原著已散佚,我们看不到原书的完整面貌,但从流传中的传本反映的状况大致包括:外感伤寒病(部分温病)、杂病(狐惑、百合、中风、历节等)、妇人产后、小儿病、饮食杂禁等内容。

(3)文物证明

①敦煌医书出土《伤寒论》卷子本(甲),反映出伤寒与杂病并存一书的传本实物,同时又证明《金匮玉函经》古传本的可信性。

②敦煌出土医书,陶弘景撰写《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文,指出:“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文中还实录除张仲景“白虎汤、青龙汤、真武(玄武)汤”外,尚有大小之制相应方剂,又有阴旦、阳旦、朱雀之异名,可以推知,今流传《伤寒杂病论》尚缺如诸多亡佚的方剂,是今后深入发掘整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伤寒杂病论》分化与发展状况

1宋代对《伤寒杂病论》的分化、定型

唐宋印刷术兴起,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公元1057年,国家设置校正医书局编集院,校正出版《素问》、《灵枢》、《太素》、《甲乙》等经典名著。

(1)治平二年(1065年)刻印《伤寒论》,宋臣认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一百十二方”,故由国子监主持发行,即宋本《伤寒论》。

(2)此后又将内容文理与《伤寒论》不同,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的另一部书《金匮玉函经》八卷“两存”,欲人互检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认为与《伤寒论》是同书别体关系。

(3)《金匮要略方论》三卷

宋臣翰林学士王洙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校正医书局整理时,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

2《伤寒论》研究方兴未艾

宋代医学界对《伤寒论》研究普遍而名著甚多,人们所谓伤寒八家,宋代则有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韩祗和五家,民间还设有伤寒药店。

自宋以降,《伤寒杂病论》分为三书,即《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后世医家对三书注释研究、方药类证研究,推动伤寒论学发展。

历代注释研究

1金元注释研究

为《伤寒论》作注,首推北宋国医成无己,后被掠至金朝。临证四十年,他深研仲景方论,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为明清以后伤寒论研究开一代之风气。

金元医家刘元素,将运气学说引入《伤寒论》,对病因说有独到见解,著有《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元人赵以德撰有《金匮方论衍义》三卷。

2明清注释研究

依照特点可分为三种流派:

(1)尊经派(维护旧论)

明人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七卷,尊崇王叔和、成无己注释整理研究,其门人清·张志聪著有《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注》,张锡驹著有《伤寒论直解》。

陈修园继二张之后,谓“旧论字字是法,惟有守其法,斯能仲景之学”。著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为《伤寒杂病论》传播与普及起到积极作用。

(2)错简派

此派主要对王叔和整理编次持否定态度,主张考订诠次。明人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删去“伤寒例”内容;其后有喻昌《尚论篇》对林亿校正、成注指出诸多失误之处,提出“三纲鼎立”之说。后世代表人物有黄元御《伤寒悬解》、《金匮悬解》,活跃了《伤寒论》研究气氛。

(3)辨证论治研究

《伤寒杂病论》临床实用性是此派宗旨,代表人物柯琴、徐大椿等。在他们著作中,结合临床实际以方名论,方随证附,易于学习掌握;尤怡《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则以八法论治、杂证论治,丰富了对《伤寒杂病论》论治研究的范围。

近现代以来研究有贡献的医家,如曹颖甫《经方实验录》、黄竹斋《伤寒杂病论集注》、刘渡舟《伤寒论校注》、吴考?《金匮要略五十家注》等。

3国外影响

17世纪以来,《伤寒杂病论》对日本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汉方医学核心,而在朝鲜,成为东医、乡药医必修内容。

今日之辉煌

1研究成果盛况

在全国各个中医院校图书馆书架上,都可看到琳琅满目《伤寒论》研究成果:有方药研究、经方主治研究、专题研究,如《中医古方新用》、《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金匮方临证妙用》及《中医十大名方》研究丛书、《伤寒论文献通考》等。

2医、教、研活动开展有序

理论研究、文献开发研究、软件应用、药物实验及复方研究,使《伤寒杂病论》研究工作沿着扎实而深入的方向全方位展开。

张仲景对医学贡献,傲岸于世界医林。

古今纵横二千年,留给了人们诸多思绪:《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什么内容的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三书是什么关系?对21世纪医学的价值究竟如何?将进一步激励中医药工作者去发掘、去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郭君双 田思胜 杨金萍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