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伤寒例》考析


《伤寒例》一篇,自明以来,聚讼不己,有认为出自仲景之手;有认为是叔和伪作;有认为尽管其中有叔和之语,但也不乏仲景之辞。究为何如?宜探明之。

历代医家对《伤寒例》之争

《伤寒例》在宋本《伤寒论》中放于六经之首,《金匮玉函经》中不载。明以前医家在引用

《伤寒例》内容时或冠以仲景云或冠以叔和云。如《千金要方》有:“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伤寒总病论》中说:“王叔和云: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伤寒微旨论》云:“且仲景《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等。明·方有执等,据黄仲理《伤寒类证》之说,认为《伤寒例》为王叔和所伪撰,当予以删除。之后,从之者,反对者蜂起。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几种。

一、主张全文删削最早提出的是方有执,认为:“仿例而行,仲景之道反愈晦”,因而提出:“伪不容有,无之可也。既应无之,削之可也,故从削”。但

《伤寒例》是何人所作,方氏认为是成无己,这是一种推测。后世同意方氏删削的医家较多,但对

《伤寒例》的作者一致肯定是王叔和而非成无己。如钱天来说:“第阅叔和序例一篇,其妄用经文,创立谬说,亦殊不足观,不若遗忘之为愈也。”又章虚谷亦说:“王叔和既辑仲景之论,又援《素问》之言,杂以己意,而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主脑,则于仲景之旨不合,徒使后学者惑于多歧,历代注家多削,故亦不录也。”二、主张逐条批驳,持此主张的以喻嘉言为代表,他认为方氏“削去叔和序例,大得遵经之旨”,但是全文删削,不若“取而驳正之”。赞同喻氏做法的是程郊倩,作“王叔和序例贬伪”逐条批驳,完全否定,一笔抹杀。三、主张学习《伤寒论》,必须先行习《伤寒例》持此主张的先有闵芝庆,他说;“伤寒之不明于天下,由不得其要领,而昧夫此例者众也。反谓仲景之道晦而不明,厄于此例可乎?”继而王朴庄,他把《伤寒例》划为十三章,前三章《伤寒论》提纲,第四章到第九章发挥《内经》热病证治,后四章则为随笔杂记。“合诸章观之,语语皆本《内》、《难》二经,精详审慎,为后学阶梯,凡读《伤寒论》者,不可不先读此例也。四、主张《伤寒例》不单是叔和之言,亦有仲景之辞,汪苓友说:“仲景《伤寒论》其杂入叔和之论颇多,……其例首有四时八节气候决病法,此实出仲景手述,非叔和所能道及。今读方、喻、程三家之书,知遵仲景也。愚意《伤寒例》原系仲景之书,其中有与《内经》相悖处,大都是叔和所撰,则前人得失迥然自出。”陆九芝据《外台秘要》于“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一章前有王叔和曰,推断此章之前均为仲景原文,此章此后,乃叔和之言。纵观诸家之论,可以看出有以下三种情况。1.多数医家认为此例为叔和所作,如钱天来、章虚谷、喻嘉言、程郊倩等均持此说。2.认为仲景所作,如王朴庄等。3.不单是王叔和之方,亦有仲景之辞,如陆九芝等。

《伤寒例》的内容

一、《伤寒例》内容及古文献中的记载

考察宋本《伤寒论》中的《伤寒例》,其开首一段,列出“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其下小字注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七十二候,决病死生,此须洞解之也。”(成氏注解本无此部分)。其下有“《阴阳大论》云”一段,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一段为《伤寒例》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天时、季节、气候、地土与伤寒时气病的关系。自“凡伤寒而为病热”一段至“两感于寒者”一段为《伤寒例》的第二部分,主要根据《素问·热论》原文以释证候,在引证原文的基础上做了若干发挥。自“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至篇末,是发挥《难经》及《内经》的治疗原则,讨论伤寒病的服药方法、疾病传变、转归等问题。从内容上来看,一部分明显引自《阴阳大论》,大部分来自《内经》、《难经》。考诸宋前文献对《伤寒例》记载,在《外台秘要》引《阴阳大论》云”一段引文最后小字注云:“仲景、病源、小品、千金同”。又引“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一段,前冠以王叔和曰,后小字注云:“小品,千金同”,说明隋唐乃至于南北朝时期就认为部分原文为叔和之语。又据仲景《伤寒论》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可知《阴阳大论》、《内经》、《难经》均为仲景作《伤寒杂病论》时所参考,因此,部分有关内容可能为仲景所论及。

二、《伤寒例》遵从《素问·热论》而与《伤寒论》不同《伤寒例》遵从《素问·热论》这一点可明显看出。自“凡伤于寒则为病热”至“若两感于寒者”一段末,文字几同于《素问·热论》。在病理上,重述《热论》“伤于寒则病热”,“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的原则。在辨证上加了脉诊和由于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变证变病外,其它全为《素问·热论》的内容。在治疗上遵循《素问·热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只是将针刺泄法改为了药物。《伤寒例》和《伤寒论》有明显不同。《伤寒例》宗《内经》论述的是热病,而《伤寒论》论述的是外感风寒而致的“伤寒”、“中风”等证的伤寒证。《伤寒例》分伤寒为伤寒(中而即病)、温病(不即病者,至春变为温病)、暑病(至夏变为暑病)、时行等。而《伤寒论》分伤寒、中风、温病、风温四种,其中温病不同于《伤寒例》中的温病,前者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后者为伏寒得春阳外发而致。在六经辨证上,《伤寒论》与《伤寒例》不同。《伤寒例》宗《素问·热论》以经络为六经,皆为热证、实证;以阴阳为表里,三阳为表,三阴为里;在受病方面,日受一经,次序固定。《伤寒论》则以脏腑、经络、气化等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化分六经。以三阳为表证、热证、实证;以三阴为里证、寒证、虚证。三阴三阳又都有具体的分殊之证。在临证上,据脉证而辨;在传变上,不固守日期和次序。在治疗上《伤寒论》不囿于汗下两法,含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只是仲景未明确提出而已。

结语

一、《伤寒例》和《内经》观点一致而与《伤寒论》不同。二、《伤寒例》含有古医书《阴阳大论》和《素问·热论》的内容,又多有发挥。三、尽管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时撰用《素问》、《阴阳大论》,但其例当为叔和整理《伤寒论》时所加,非为仲景之论。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