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型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是由细菌、病毒和原虫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在治疗上除应用抗生素治疗外,配合中药灌肠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取得满意的疗效,肠道感染性腹泻属中医泄泻、痢疾、霍乱,腹痛等范畴。中医辨证有外感,内伤之分,虚,实,寒,热之证。本文所讨论的仅属于湿热型肠道感染的中西医治疗。

1治疗方法

1.1中医治疗

主证:腹泻、稀便或脓血便,泄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得,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则:清热化湿解毒,行敢宽中止痛。方药: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15G,黄连10G,黄柏10G,秦皮10G,葛根10G,当归10G,白芍10G,木香10G,槟榔10G,苍术10G,厚朴10G,生甘草10G,方中白头翁清气分之热,凉血解毒;葛根解肌清热,升阳止泻;秦皮清肝热止热痢;黄连、黄柏清热化湿,坚阴止泻;当归、白芍、甘草行血活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苍术、厚朴燥湿宽中。热重者加银花、黄芩;湿重者加茯苓、泽泻、木通、车前子; 挟食者加山楂、神曲;体虚者加黄芪、党参、阿胶。给药方法:1剂药煎2次,每次前100-150ml,早晚各1次,滴注保留灌肠。用输液管去掉针头,插入肛门每分钟30滴缓慢滴入,保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灌肠药液必须川纱布滤,防止药渣堵住输液管。

1.2西医治疗

(1)控制感染:根据致病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一般可用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氟呱酸等抗生素。补液: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可静脉输液。治疗休克,调整微循环紊乱,纠正酸中毒,可应用血管扩张药及碱性药物。支持对症治疗:腹泻次数过多者可用止泻剂,伴有心衰、脑水肿、休克肺、弥漫 性血管内凝血等;应及早给予对症治疗。

2体会

湿热型肠道感染是肠道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于夏秋之交,外受湿热疫毒之气侵及肠胃,郁遏于中焦,湿热郁蒸,气血阻滞,气血与湿热疫毒相搏结化为脓血;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肠中有热则泻下急迫;湿热互结则泄而不爽;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湿热内盛则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沿数则均力湿热之象。湿热型肠道感染多见于疾病的急性期。

活动期病情危重或疾病发展的高峰期,高热不退,症状逐渐加重。单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按中医辨证属于湿热型肠道感染,则可用中药灌肠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白头翁;黄连;黄柏据现代医学研究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痢疾、大肠,枯草、绿脓、伤寒、副伤寒、霍乱、阿米巴滋养体等均有抑制作用。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作用,故能止泻止血,并配伍其它中药可明显的改善症状,结合西医治疗可加强其抗菌效果,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

中药保留灌肠目的有二、其一药物可达病所直接抑制肠道内细菌的生长。共二灌肠能清除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减少对肠粘膜的损害,恢复结肠功能和保持正常的内部环境。中药保留灌肠适应范围较广,但也有严格的禁忌症,如严重的痔疮、过度衰竭或有严重的心脏疾患、有肠道出血的病人均应应忌使用。结肠癌、直肠癌引起的肠梗阻的病人,应在医师严密监护下使用。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