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药补虽不如冬季那么重要,但亦不可缺少,主要应贯彻以下三条原则:
一是要益气生津。
既要吃一点能够补益阳气和津液的药物,但性质要平和、微凉,切忌滋腻、温热之品。是因为夏天气候炎热,汗出过多,而耗气伤津,对于老人、体质虚弱之人尤应如此。具体药物如下。
五味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认为本药功能“主益气、咳逆上气、带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大养生家孙思邈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夏季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这里的五月、六月,是阴历,正值夏天最热之时。可见,五味子有良好的补虚健身作用,常服能使人增强体力。本品单用即有效,如《千金要方》用五味子为未,酒服,每次3克,日服3次。
据药理研究,五味子能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促进二者的平衡,有利于神经衰弱的恢复,并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效率,亦能增强体力,且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因此,五味子是一味良好的保健药品。
玉竹:本药为养阴生津之佳品。《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诸不足,久服去面黑(黑干),好颜色,轻身不老。”《本草拾遗》则曰其“主聪明、调血气、令人强壮”,本品单用即效。
现代研究证实,本药确有强壮之作用,且有较好的强心作用,可用于各种心脏病之心力衰竭。但其力缓和,宜久服,总之,玉竹用于体弱者,可作一般滋养用,属清补之品,久服则消除疲劳,强壮身体,抗衰防老,延年益寿,故为康复保健的常用良药。
冬虫夏草:本品温肾益精,补肺益气,且温而不燥,平补阴阳,为补虚疗损之良药。如《文房肆考》载,孔裕堂之弟患怯,汗大泄,虽盛暑处密室中,犹畏风甚,病3年,医药不效,以冬虫夏草和晕蔬炖食而渐愈,足见本品常服确能补虚疗损,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若该药与鸡、鸭、肉类一同炖服,则滋补作用尤着,如《本草纲目拾遗》载:以虫草与老雄鸭同用,加酱油、酒蒸食之,用于病后虚损、体弱多病者。
现代研究证明,本药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确有较佳的滋补强壮作用。近年又发现本品有抗肿瘤作用。本药保健成品制剂较多,如“虫草鸡精”“虫草精”“虫草酒”“虫草速溶茶等”,均属滋补强身药品之上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深受人们欢迎。
酸枣仁:味甘、酸、性平,有养心益肝、滋补安神、敛汗补虚等功用。《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
现代研究证实,本药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单服即有效,可用酸枣仁粉9克,临睡前以竹叶9克煎汤调服,用于劳伤心神,心血不足,虚烦不眠者。
除了上述单味药外,中成药“生脉饮”可在夏季常喝。本成药里含有人参、麦冬、五味子,其中人参补肺,益气生津,增强和恢复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是主药,辅以麦冬养阴、清热生津,用以治疗阴虚肺燥,亦可治疗心阴不足形成的心烦不眠等;加上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以治疗气虚津伤所成的体倦汗多、短气心悸、口于及气虚性喘咳。三味药共同组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有效方剂,用于气阴两伤形成的心悸气短、脉微虚汗、咽干舌燥及久咳伤肺、气阴两伤、干咳短气、自汗以及各类心源性休克。运用时,口服安瓿剂,日服三次,每服10毫升。
益气生津除了使用药物以外,还可采用药膳疗法,不少食物皆具有益气生津的作用,下面介绍较常使用的几种:
鸽肉:味甘、咸、性平,功能补气、益精血,可用白鸽一只,去毛及内脏,切小块,与淮山药,玉竹各一两、共炖,熟后食肉饮汤,可治疗消渴饮多、气短、乏力。
黑豆:味甘、性平,功能补肾滋阴,补血明目,消肿利水。本品营养丰富,与黄豆相近,而含蛋白质高于黄豆,可煮食,对病后体弱之人有滋补作用;由于黑豆入肾,能补肾滋肾,还能补血明目,老年人经常服用有益健康,有益于延缓衰老,可乌发。
木耳:能益气补脑,润肺生津,是天然营养滋补佳品,也是菜中珍肴。其补益力强,滋润力强,老幼病弱,皆宜服食。久食养荣强志、健身、长寿,据报导还有抗癌作用。
松子:味甘、性平,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16.7%,脂肪63.5%,碳水化合物9.8%,还有钙、磷、铁,不饱和脂肪酸等,有较好的滋补健身作用,老幼咸宜。炒食,煮食为主。松子补肾益气,养血润肠的作用较显著,对老年体弱便秘、晕眩腰痛、小生长发育迟缓均有较好作用,常食者佳。
二是应健脾和胃。
这是因为脾和胃在夏季,尤其是长夏时最易受到损害,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暑湿之气盛,而湿邪困脾,易阻碍脾胃之阳气;二是夏季人们吃寒凉食品多,而寒凉伤胃;三是夏天喝水多,冲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杀菌力,致使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
有鉴于此,夏天必须重视保护脾胃功能,故应常吃一些健脾和胃的药物和食物,主要如下:
白扁豆:味甘、性平,功能健脾和胃,常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减少、便溏腹泻、白带多、反胃等症。
糯米:味甘、性温,古称元米、江米,功能温补脾胃,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泄泻、体弱;此外,本品又长于益气,对于气虚所致的自汗、妊娠腰腹坠胀、劳伤时气短乏力等症有一定效果。
太子参:又称孩儿参,是一味很好的清补之品,味甘、性平,它的补气作用近似人参、党参,但效力较差,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乏力、自汗、气短等症。此外,由于本品的生津作用胜于补气,常用于气阴不足之症,如气短乏力、咽干等。
白术:味甘、苦、性温,功能健脾益气,常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食后腹胀、食少,便溏、四肢无力等症。此外,白术亦可燥湿健脾,对于脾虚湿停所致的腹泻、呕吐、浮肿、胃脘胀满等症疗效较好。
甘草:味甘、性平,功能健脾益胃,对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饮食减少、倦怠乏力、四肢无力等症有较好疗效;同时,本品又可补益心气,可用于心虚所致的心悸怔忡、气短、脉结代等症。甘草还能清热解毒,若与滑石、青黑同用,共研细未,每次二钱冲服,或每日一剂煎服,能治疗暑热所致的口渴、口舌生疮、目赤、咽痛等;若与绿豆同用水煎服,可解多种药物中毒。
用中成药补益脾胃,可用人参健脾丸,本品开胃健脾,对由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胸腹胀满、大便溏泻有良效。本品为袋装的小粒水丸,可日服2次,每次6克,温开水送服。若夏季食欲不振,脘腹胀闷者,可服用枳术丸,本丸药里以白术为主,用以健脾燥湿,以提高脾的运化功能;辅以枳实破气消积除胀,使气滞消除,胃的功能得以恢复,这样,一补一消,补而不滞气,消而不伤正,使之成为健脾和胃的良药。本药为小粒丸剂,可日服2次,每服6克。
三是可“冬病夏治”。
中医养生学家发现,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一些阳虚阴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情得以好转。其中,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显著。
从小暑至立秋,人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此时予以治疗,可以使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此是依据中医“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除了在冬天发作时治疗之外,就常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在夏天未发病时,就“培本”以扶助正气。人体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现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说明之:
一是伏针(埋针);二是灸治;三是敷贴穴位;四是中药内服。内服中药,可根据病情选用参芪片、胎盘粉、固本丸、灵芝制剂、六君子汤等健脾、益气、补肾的药物。若采用敷贴穴位法,可用灸白芥子、六胡、细辛、甘遂四味药研未,姜汁调糊,贴于双侧肺俞、心俞、隔俞穴,一般贴4~6小时,每隔10天贴一次,即每伏一次,共三次。一般连续贴治三年。据试验证明,贴药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据多年观察,有效率在80%左右;显效率约在40%左右。灸法治疗是:用七星针,在大椎、定喘、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膏育等穴上常规叩击时,以鲜姜片、约2分厚,贴在上述穴位上,再放上艾绒,隔姜燃熏,每穴灸三壮,每周灸三次,在三伏天内,共灸12次。
以上只是举例,来用以说明“冬病夏治”,不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这样治疗好,此外,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一些阳虚阴寒内盛的疾患,如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虚寒性胃疼、腹疼、腰痛、肢体痛等症,皆可以通过伏天的调养治疗,使病情好转,有的还可以根除。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