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全军中医药工作坚持为部队服务、为战备服务方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为部队服务、学科技术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极大地提高了军队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
为部队服务扎实有效。“十五”以来,全军各级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医改政策和合理医疗规定,按要求配齐了常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确保部队官兵享有中医药服务。多数疗养院、机关院校门诊部和师医院设有中医、针灸、骨伤、推拿、肛肠等中医药相关科室。中医药工作者通过下部队巡诊、开展健康咨询、组织“中医药宣传周”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了军队人员对中医药的信任度和运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自觉性。全军医院军人中医年门诊数十万人次,收治数万人次。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20余项,救治了大量心脑血管病、慢性肝病、免疫性疾病、肿瘤和其他疑难杂症患者。有关医院、院校和科研单位发明了中医诊疗保健箱、中医脉象诊疗仪、平衡针、电元针、浮针、体疗牵引床等近30种特色疗法和器具,研制了止泻、防暑、抗缺氧、抗疲劳和康复等40余种新药或非标制剂,拓展了中医药在军事医学上的应用。同时,积极推广老年性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方法,为军队干部保健事业做出独特的贡献。
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本着“整体布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提升质量”的原则,扎实推进军队中医药学科体系建设。与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沟通机制,组织了军队系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的申报和评审验收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动中医药学科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龙头、重点专科(专病)为骨干、普通中医药科室为基础的学科格局,中医药学科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十五”以来,批准和建设国家重点学科l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重点实验室5个,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34个,国家中药临床药理基地9个,中医药专业全军医学专科中心(研究所)9个。
人才队伍不断优化。近年来,全军采取多种形式营造中医药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了中医药人才辈出的局面。组织实施了军队中医药“十百千万”人才培养战略工程。通过院校教育、师承培养、在职培训和人才引进等途径,军队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和素质大大改善,学术地位不断提高。目前,军队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有关院校拥有2个中医药博士后流动站、4个中医药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中医药硕士学位授权点。第二军医大学和解放军总医院还分别承担中医药本科、中医师承研究生培养任务。此外,组织开展了“军队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拜院士为师”和评选军队中医药“国医名师”、“技术能手”活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深化,平衡针、小针刀、正骨推拿等基层部队适宜中医药诊疗技术得到全面推广。今年,深入开展全军中医药技术大比武活动,在全军掀起了“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热潮。
科研工作成果丰硕。通过采取拓宽渠道、专项扶持、协作攻关等办法,军队中医药科研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十五”以来,承担军队(省部)级以上中医药科研课题200余项,获经费资助数千万元。获军队(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近百项。解放军第302医院的“药材道地性及中药数字化可视性研究”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新的突破。此外,军队研发的中医药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近百项。22个新药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其中15个转让企业生产;66个中药制剂获得临床前批文。在“国际中医药创新技术与产业化展览会”上,军队研制的80个中成药参展,近三分之一的项目与企业开展合作。还开展了中医药研发推广专项招标工作,为“十一五”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实现突破奠定了较好基础。
组织管理全面加强。“十五”期间,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对新形势下军队中医药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军队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召开的全军中医药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军队中医药工作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切实加大了对中医药工作的扶持力度。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军队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充实完善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军队中医药管理体制。成立了全军中医药管理专业委员会,集中了一批管理骨干定期研究谋划中医药工作;依托有关单位开展军队中医药学科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组织、评估和监测等过程管理工作。同时,逐步建立起军地一体的中医药学科技术人才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具有军队特色的中医药建设发展模式,开创了全军上下谋中医、想中医、发展中医的良好局面,军队中医药工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中医药报记者于丽珊 通讯员黄显斌)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