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他的许多优秀诗篇,翔实记录了我国唐代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被誉为“诗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体弱多病。“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44岁时才谋得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他笔下的诗歌中,有大量记述自己贫病交加生活的描写:“卖药都市,寄食友朋”,那些向朋友乞食求施的句子,读来令人心酸落泪。正因为生活所需和同病魔作抗争,杜甫与医药学结下不解之缘。他与诗书画被唐玄宗称为“三绝”的广文馆博士、写出《胡本草》的药学家郑虔交情甚厚。剑南节度使严武在给杜甫的诗中也说:“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诗人采药、种药、制药、卖药,不仅以药物来祛病,而且还作为居家生活的经济来源。“种药抗衰病,吟诗解叹嗟”。他还常常为诗朋文友开方治病,“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便是杜甫亦文亦医生活的另一侧面。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杜甫三十多岁即患了风痹症。长期的流亡和水上漂泊的舟居生涯,使他的疾病不断加重,四肢麻木疼痛。关节难屈。到了晚年,“老妻问坐痹,幼女问头风”,使诗人倍尝风寒湿三气杂而致疾、痛着不舒,行走不便的痛苦。他的诗作中,有诸多的关于自己患风痹病的描写。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居住时,杜甫写了一首《驱竖子摘苍耳》的诗:“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有发汗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杜甫让儿子采来,蒸熟后服食以治疗风痹之疾。与杜甫同时代的医学家孙思邈将苍耳收入《千金要方·食疗》一书。由于苍耳有小毒,诗人还记述了解毒的炮制方法:“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后来,从医书中得知乌鸡有补虚养血、除风湿麻木的功用,杜甫便筑栏养鸡,写下了“愈风恃乌鸡,秋卵方漫吃”的诗句。但是,由于长年四处漂泊的生活,风餐露宿营养不良,使杜甫的风痹症一直缠绵不愈,以致晚年“缓步仍须竹杖扶”,给诗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公元751年,杜甫滞居长安,病卧客舍。当时长安阴雨连绵,积水生鱼,青苔连榻,蚊虫叮咬,他不幸又染上了疟疾。友人王倚见杜甫形容瘦削,体力不支,忙馈美馔以解饥救病。杜甫后来写诗酬谢,叙述了自己的病况说:“疟疬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八年之后,他在给诗人高适的诗中也写道:“三年犹病疟,一鬼不消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诗人寥寥数语,便将疟疾的发病症状准确地记录下来。疟疾的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定期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后期多伴有贫血和脾肿大。从杜诗中的描写来分析,诗圣患得是隔日而发的“间日疟”。
杜甫的诗歌中,有许多言及他向朋友乞食求馔的句子,这除了生计穷困以外,是因为诗圣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杜甫在给文学家元结的诗中说:“我如长卿病,日夕思朝庭。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是西汉时大词赋家司马相如的字,他也是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这样一位大诗人,为疾病所困,饮食生活又得不到保障,加上糖尿病的原因,多食而不得,经常处在食不果腹的状态中,这就不难理解诗人笔下惨然呈现的饥饿感了。尽管如此,杜甫仍以“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的胸怀,时时关心人民的饥寒交迫,企望天子们给百姓一个安定富足的社会环境。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如心肌梗死、高血压、肺结核、白内障、失聪、失明等。杜甫晚年的诗歌中,屡屡言及自己的肺病:如“肺病久衰翁”、“高秋疏肺气”、“衰年肺病惟高枕”等,说明他已患了肺结核。56岁时他便失聪,《耳聋》诗中说:“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日聋。”另外,从他在临终前一年写的“右臂偏枯关耳聋”,“老年花似雾中看”,以及记叙金篦刮眼等诗句来分析,都说明杜甫因糖尿病已并发了白内障、耳聋、中风、偏枯、足痿等症。
关于杜甫的死因,史书和今人有多种说法,其中“牛肉白酒说”最为人知。说诗人是吃了耒阳聂县令馈赠的牛肉白酒中毒而死。根据杜甫本人的诗与其子孙处理先人死葬经过的记叙,杜甫其实是在湘江的一条船上病逝的。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病卧舟中,同时患有风痹、糖尿病、疟疾、肺病等等。诗圣病入膏肓,奄奄一息。杜甫临死前,曾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的绝笔诗。诗中叙述了他飘泊的一生,以及重病缠身的痛苦和爱国忧民的深情。诗中结尾有“葛洪尸定解”句,便可证明。据《晋书》载:晋代医家葛洪死后,尸身轻重若无,时人称他“尸解得仙”。杜甫以葛洪尸解自喻,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牛肉白酒只是一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而已。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的诗一直有“诗史”之誉。从医药学和文献学的角度说,他的叙述自己患病的诗句,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难得的诗体的“病历”,这既是诗圣的病史记录,同时又是医药学史的补证资料,反映了唐代中国传统医药学实在的史况。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