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问诊的内容


问寒热

问寒热,外感病从表入里,故恶寒与不恶寒是区别表证和里证的分界线。中医常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如恶寒已退,则是表证已除;不恶寒而热,表示病已入里。寒冷一阵,发热一阵,如此寒热往来(有的伴有口干、咽干、胸胁满闷)则为半表半里症。慢性病的畏寒或低热,一般多属虚证。可能与人体功能状态的改变、机体反应性的强弱和体温调节功能的紊乱有关。如畏寒、不发热、手足清凉,为虚寒证(一般伴有自汗、疲倦、面色光白、唇舌淡红等)。低热、午后潮热、手足心热,为虚热证(一般伴有两颧发红、盗汗、消瘦、心烦难入睡、舌红少津液或有咳嗽痰血等),多见于肺结核或慢性肝炎病人。此外,如病人高热、心烦、口渴、多汗、汗出而热不退,为阳明经证。若高热、大便秘结、腹胀满,腹痛不可触按、烦躁、胡言乱语、舌苔焦黄,则为阳明腑证。故问寒热,可协助辨别病证的表里虚实。

出汗

中医问出汗的情况是有其特色的。西医一般只问有汗或无汗,中医则通过问汗,以察病情虚实和疾病的转变发展情况。

时间:醒时有汗称自汗,为阳虚,表虚;睡中出汗称盗汗,为阴虚。

汗型:微汗,为表虚,表证欲解;大汗,为阳明经热,过服汗剂;冷汗,为阳气衰微;热汗,为阳气亢盛;战汗(战粟后出汗),汗后神清脉静为顺,神昏烦躁脉大为逆;汗出如油(汗出如珠粘手),为大汗亡阳,虚脱;黄汗(汗出染衣如柏汁),为黄汗病,历节风;外感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的,为表实证;外感恶风发热,汗多者为表虚证。

问头身

问头身不适,可辨别病证的表里和虚实。内伤头痛,时痛时止,伴有昏眩;外感头痛,伴有寒热。头痛按经络辨证:前额痛连眉心的,为阳明头痛(可见于急、慢性鼻炎、额窦炎);颞侧(头部两则的太阳穴处)痛连耳,为少阳头痛;后头痛连颈的,为太阳头痛;头顶痛兼呕吐清水的为厥阴头痛。头目眩、耳鸣、恶心、呕吐痰涎的,多为湿痰阻隔的实证(如美尼尔氏综合症);虚证晕眩则有肾虚(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健忘、失眠、腰腿酸软、遗精、盗汗等,有时表现为神经衰弱),肝阳上亢(多有头脑胀重、眼珠发胀、面红目赤、激动易怒、失眠、心悸、脉弦硬等,可见于高血压病人)等表现。如肢体、关节痛,遇阴雨即发,多为风寒湿所引起的痹证(如风湿关节炎)。若诉腰痛甚、小便不畅,则可能是砂淋(肾结石或尿路结石);如腰痛,伴有小便频数、尿痛有灼热感,则为热淋(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若腰痛不剧烈,时痛时止,劳累后加重,休息时缓解,则多为肾虚。

问大小便

大便燥结,一般见于实证、热证;老年人、产妇及病后便秘,多属气虚或津少;如便秘而见身热口臭、脉满尿赤者为热;便秘而见喜热怕冷、唇淡脉迟为寒;便秘而见胸胁痞满噫气为气滞;便秘而见气短汗出头晕为虚;遍身虚痒脉浮为风;便秘而见烦热夜甚、盗汗、口干不渴为血枯。腹痛即泄,粪色黄褐,小便短赤为热泄;腹痛绵绵,便泄清稀为寒泄;食少胸闷,苔腻脉濡为湿泄;五更泄为肾阳虚;便泄里急后重、下痢赤白为痢疾。先血后便,下血鲜红,血下四溅如喷射状为肠风;先血后便,下血污浊,肛门肿痛为脏毒(近血);先便后血,血色暗淡,神疲,面色无华为脾不统血(远血)。便下完谷不化,为脾肾虚寒;粪如羊屎,为噎膈晚期,津枯液涸。

小便癃闭,为下焦热结,三焦气化失常;小便难,多因热盛津伤;小便涩痛,为淋病;小便浑浊,为膀胱湿热;小便不禁,为气虚,中风脱证;小便次数多量少为气虚,饮多尿多或饮少尿多为消渴;遗溺为脬气不固,膀胱虚冷,肾阳虚;血尿若见涩痛者为血淋,不痛为尿血。

问饮食

中医问饮食,是了解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所谓“纳谷者昌”,“人以胃气为本”,“浆粥入胃则虚者和”等认识,都表达了中医对脾胃后天之本的重视。食欲正常,是脾胃功能健全的反映;食欲减退,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病人在病中食欲逐渐增加,是疾病好转、机体康复的有利条件;如病中食欲渐减,示消化吸收不良,是不利于病情好转的。如病人知饥而不能食,胃酸上泛,常感饥饿,多为痰火;若善食易饥,形体消瘦,则为胃火;如食后作胀,多属脾虚气滞;厌食或怕闻食气,腹胀满,嗳气酸腐,则多是食滞,消化不良;如口渴,喜冷饮,为里热;喜热饮,为里寒;口渴而饮水不多,则多是脾胃湿热;口干,不欲饮水,为阴虚;口淡为脾胃虚,口苦为肝胆热,口甜腻为脾胃湿热,口发酸为食滞。问饮食时,还应注意问嗜好,嗜酒者多湿热,嗜烟者多痰水,嗜辛辣者多火热,嗜泥土等异物者多体有虫。

问胸腹

中医问胸腹的情况,是借以辨识病证的虚实和寒热的性质。

胸胁痛,为肝郁,肝火,痰饮,气滞血瘀;胸胁闷,为少阳病,肝郁气滞。心悸怔忡,动则尤甚为心阴不足,时作时止为水气凌心;心慌,为气虚;心中懊憹(自觉闷乱不宁),为虚热;心烦,为里热。胃脘痞闷作痛,吞酸嗳腐为食积,胃痛;胃脘刺痛,为气滞;胃脘痛,得食而痛缓,喜按为虚,喜热为寒;胃脘痛,得食痛剧,拒按为实,喜寒为热。腹胀满,拒按喜冷便秘为阳明燥实,喜按喜暖或见便溏为脾虚失运;腹部跳痛,多为内痈;小腹痛,多为疝气,肝经病,妇女经痛;腹部绕脐而痛,为阳明腑实,虫痛,虚寒;里急后重,为痢疾,脱肛;肠鸣腹痛,为水湿,肠内有寒;脘腹胀满,为水肿,气鼓,血鼓。腰沉痛,多为寒湿。腰酸痛,多为肾虚;腰刺痛,多因闪痛有瘀血;腰痛而活动则痛减,多为气滞,血流不畅。

问睡眠

问睡眠,也可辨病证的虚实、寒热和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如嗜睡、身体困倦,多属脾虚或湿困;神疲思睡、无热恶寒、肢凉、脉沉细,为心肾阳虚;发热而昏睡,为热扰心神;不眠而心烦口渴,多属心阴虚;不眠而遗精多梦,多属心肾虚(有的为神经衰弱);不眠而惊悸不宁,多为胆气虚;不眠而头昏、心悸,多属心脾血虚(可见于贫血);不眠而头昏脑重的,多属肝阳上亢(可见于高血压病);不眠而腹部饱闷、恶心、呕吐,多为脾胃不和。

问妇女病

月经经期超前多属血热,退后多属血滞或血虚,前后无定期为脾虚、气郁、血瘀。月经血量过多为血热或气虚不摄;涩少多因血虚、血痰、痰阻,凝结成块为气滞血瘀;经色鲜红为热,色淡为气虚、痰阻、紫黯为血瘀气滞。白带多属脾虚或肝郁;黄带多属湿热;青带多为肝经湿热下注;赤白带多因湿热留恋。带质腥稀多属寒湿,稠臭多属湿热。带色灰白恶臭或有血,应注意癌症。在妊娠中后期,如有头晕、麻木,甚则抽搐者,应考虑子痫;如腹痛而有下迫感,并伴有腰酸痛、阴道流血者,当为先兆流产;产后发热恶寒多为产褥热;恶露不尽,腹痛拒按,则为瘀血阻滞。

儿科问诊

儿科的问诊很为重要。因婴幼儿不能说话或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痛,故中医称儿科为“哑科”。儿童疾病的特点是,发病容易,变化迅速。因小儿的形气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上幼儿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己节制,故易为六淫所侵扰,更易为饮食所伤损。因而外感(外感性疾病)与食滞(食积、呕泻、疳积)是儿科的两类常见病。小儿夜啼、惊风,多由惊恐引起;小儿容易发生高热、昏迷、抽筋;且其病证的寒热、虚实很容易发生变化,常可朝为实热、暮则虚寒,故问诊时不可不察。此外,因小儿生机活泼,反应敏捷,故只要调理得当,则易趋康复。小儿病的问诊内容,与成人病所问相同,但却很注意小儿的孕产时顺逆情况,喂养和睡眠及儿科常见传染病等资料的收集。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