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壮医药传人
罗家安(1901~1991年)广西德保县马隘乡人,著名壮医。粗通文墨,自幼向当地民间医生学习壮医药知识,1938年起在乡里行医。擅长壮医针挑疗法,并在痧症的诊断、挑治和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65年将其经验编成《痧症针方图解》(手抄本),该书记载了近80种病症的挑治方法,并配以简图,标明针挑部位。罗家安行医50多年,治愈不少疑难危急重症,在当地有"神医"之誉,曾应聘到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工作。
班秀文(1921~)字壮,笔名苦瓜滩,广西平果县人。1940年毕业于广西南宁医药研究所。现为广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广西中医药》主编、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妇科委员会委员、广西科协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等职。从事中医、壮医教学、临床医疗和科研50多年,对中医及壮医均有较高的造诣,临床尤擅妇科杂症的治疗。1985年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招收第一批壮医史硕士研究生,为壮医培养了多名高层次人才,曾先后应聘到广州、安徽、武汉、太原及澳大利亚等地讲学,受到当地医药界的重视和欢迎。主要著作有:《中医墓本理论》、《班秀文妇科医案选》、《妇科奇难病论治》、《中医妇科发展简史》等。在各级医药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六经辨证在妇科病的运用》-文曾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转载发表,《调经补肝肾在妇科病的临床应用》和《壮族医药特点》二文于1988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优秀论文奖。
覃保霖(1922~)广西柳州市人,中南军政大学文教研究班毕业,家传壮医。现为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壮医副主任医师、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医、壮医临床医疗及研究工作,是我国最早研究壮医的专家之一。曾创设柳州壮医馆及民族医疗救助室。所撰壮医专著《陶针疗法》一书,195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表壮医研究论文多篇,主要有:《壮医陶针考》、《诊察指甲与甲象辨证》、《壮医源流综论》、《壮医与壮药》、《壮医学术体系综论》等。
潘振香(1922~)广西武鸣县人,著名民间医生。粗通文墨,中(壮)草医世家,12岁起随父行医,当过大队合作医疗医生,1981年人武鸣县医学研究所,1983年起自办壮医诊所。临床擅长针挑及中(壮)草药,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有较好的疗效。现为广西民族医药协会理事,《民族医药报》特约通信员。
王鉴钧(1923-)广西忻城县人。1941年7月毕业于广西省立桂林医药研究所。现任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主任医师、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西分会常务理事。从事壮医、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对民族医药的研究成绩显著。主编出版的著作有《广西中医验方选集》一、二集,《广西民间常用草药》一、二集,《广西中草药》一、二册,《广西本草选编》上、下册,《常见病民间便方》和《药用花卉》等,并参加编审出版了《实用中医学》、《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
李祥相(1928-)壮医医师,广西德保县人。曾从事药材保管和药物炮制工作,原为德保县人民医院民族医医士,1987年被授予民族医师称号,1989年5月退休,并在县城自办壮医诊所。研制有"德保蛇药酒"等药品,善于医治风湿、蛇伤及奇难杂症,医绩显著。
龙玉乾(1933~)广西柳江县人。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副主任医师。自幼接受祖传医技,并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享誉区内外。1947年参加中医班学习4年,1951年参加工作。业余时间运用药线点灸治疗患者数十万人次。1986年应聘到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工作,1988年主持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工作,多年来运用中医、西医、民族医诊疗技法治疗病人10多万人次,病种达150多种,多次办班传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著作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合作)、《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用穴详注200例》。
黄瑾明(1937~)广西贵港市人。1965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医疗专业。曾任广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现为广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壮医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广西中医药协会和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30多年来,黄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壮医教学及临床科研工作,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及临床经验。特别是1982年以来主攻壮医药的发掘研究和推广应用,成果卓著,为壮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黄教授临床诊断疾病,除熟练中医四诊以外,尤长于壮医足诊。在治疗上擅长采用中医与壮医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物理疗法与药物使用相结合等综合疗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疗效良好。1985年参加创建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并在区内外大力推广壮医药线点灸疗法。1990年亚运会期间,应邀赴京参加百名中医专家特邀门诊,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应诊。还多次应邀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讲学访问,受到当地医药界的重视和欢迎。黄教授还主持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其中"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成果,荣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荣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伤寒六书》点校研究成果,荣获广西高等院校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出版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等著作10多本;发表有"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125例疗效分析"、"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等论文30多篇。另外,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电视录像片一部。1995~1997年主持完成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证的作用规律及疗效原理研究",首次运用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壮医疗法作用的客观规律及疗效机理,取得了预期效果。此项研究已发表论文6篇,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评定为优秀等级项目。
黄汉儒(1943~)广西忻城县人。1965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1982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是广西第一个中医硕士。现任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广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民族医药报社社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分卷编写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民族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中医、壮医临床、医史文献的研究及壮族医药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曾应邀出访泰国、越南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当地医药界的重视和欢迎。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学术著作8部,是我国壮医药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其论文代表作《关于张景岳生平及著作的若干考证》、《关于壮族医学史的初步探讨》、《壮药源流初探》、《靖西县壮族民间医药情况考察报告》等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论文奖,《壮医理论体系概述》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召开的首界国际民族医药学术研讨会优秀论著一等奖,其专著《发掘整理中的壮医》获全国民族民间医药优秀论著二等奖,和黄瑾明教授共同主持的《壮医药线点灸的发掘整理和临床研究》荣获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著作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合作)、《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泊验录》(合作)、《中国传统医学概览·壮医药》、《壮族通史·壮医药》等,主持点校整理我国最大的古医案专著--《续名医类案》,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黄老五(1952~)又名黄鹏,广西东兰县人,1965年开始从事壮医药工作,为"壮医目诊"的创始人,1986年调入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1990-1991年,"壮医目诊"分别列为自治区级和国家部级科研课题,黄老五与刘智生撰写的《简介壮医目诊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一文,收入1991年《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集》。黄老五临床上对治疗淋巴结核、脉管炎、甲亢、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有较好的疗效。1991年8月.台湾影视明星凌峰来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目诊检查,并把实况摄入电视剧《八千里路云和月》。1992年2月,法国传统医学研究院院长迪·顾·库莫尔到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考察目诊技艺,誉为一绝。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