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本病较为常见,临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及听力下降为特点,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一般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三类。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流脓多为间歇性,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流脓或脓量增多,脓液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大小不一,通过穿孔可见鼓室粘膜轻度增厚。骨疡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脓粘稠,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通过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内长期流脓,脓量多少不等,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白色磷屑状豆腐渣样无定形物质,奇臭。本病患者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避免污水人耳,有水入耳时要擦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

[临床表现]

1.耳流脓:轻者脓液清稀或粘稠,无臭味;重者脓汁灰黑或带血,有恶臭味。流脓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

2.耳聋:程度轻重不一,多为传导性耳聋,鼓膜及中耳内听骨破坏越严重,则听力损失越大。

3.并发症:少数病变严重、病程长的病人,由于炎症向周围骨质侵犯,可见有眩晕、呕吐、面神经麻痹、头痛、以致寒战高热等症状。

[诊断]

1.患耳流脓伴听力下降,局部可见鼓膜穿孔,电测听检查多呈传导性耳聋,声阻抗检查多呈声阻减小,声顺增加。

2.鉴别

(1)与外耳道鉴别:外耳道皮肤的炎症、湿疹、疖肿破溃等均会表现为患耳流水或流脓,但对听力无影响,无耳聋表现。

(2)与慢性鼓膜炎鉴别:慢性鼓膜炎有时在表现及检查上颇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但听力仅有轻微损失,鼓膜无穿孔,经治疗较快痊愈。

(3)与非化脓性中耳炎鉴别:非化脓性中耳炎种类较多,以听力下降,耳堵闷感为主要表现,但均以鼓膜无穿孔,不流脓为其特点。

[治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决非短期内能治愈,即使经治疗流脓停止.亦极容易复发,故长期坚持治疗,防止复发,才能有效。

1.西医药治疗:正确使用外用药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关键。在流脓期间,多用药水治疗,常用的有3%双氧水,先用该药彻底清洗外耳道的脓液,待脓净后,再滴入抗菌素药水,每次点入3~5滴即可,然后将头偏向健耳一侧5分钟,以使药液充分进入中耳。切忌在流脓期间喷入药粉,妨碍引流。

2.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肾元亏损及脾虚湿困,上犯耳窍所引起。治法:补肾健脾,祛湿排脓。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脓耳”的范畴。其病是因风热邪毒侵袭,或休浴污水入耳,湿邪停积,引动肝胆火热上蒸,灼热耳窍,血肉腐败,化生脓汁,溃破耳膜则出;或温病后,体质温弱,余邪未清,结于耳窍而发。若脾肾素虚,或调治失时,邪毒久滞耳窍,兼之运化失健或虚火上炎,均可使之演变为慢性。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脾虚湿困型:证见耳内流脓长年累月,时重时轻,流脓量多而清稀,无明显臭味,局部查耳膜中央大穿孔,耳道积脓较多,质清稀甚如水样,听力呈传导性耳聋,全身有头晕头重,倦苔无力,面黄无华,唇舌淡白,苔白湿润,脉缓细弱。

2.肾元亏损型:证见耳内流脓日久不愈,脓量不多,如豆腐渣状,并有臭味,听力减退,局部查耳膜穿孔多在边缘部位或松弛部,脓稠粘连成块,听力测定呈混合性耳聋,全身伴有头晕神疲,腰膝酸软,遗精早泄,脉细弱等。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379例,全部治愈(鼓膜穿孔愈合,自觉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