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性的慢性疾病,简称“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的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他胃肠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或初次发病就呈暴发性,表现严重腹泻,每日10-30次,排出含血、脓,粘液的粪便,并有高热、呕吐、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神志昏迷甚至结肠穿孔,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明,但可能与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精神刺激和神经过敏、食物过敏,自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慢性腹泻反复发作,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但反复检查未发现特异性病原体,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接触时易出血,有的有明显的炎症及渗血,并可见多个边缘不规则、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表面有带黄白色或带血的渗出物,晚期可见肠腔狭窄、假息肉等。活体组织检查为非特异性炎症变化或纤维瘤痕。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粘膜变形,结肠袋形消失,结肠缩短,甚至管腔狭窄,直肠或降结肠下部可见假息肉形成的充盈缺损。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抗菌药物、免疫抑制药物和对症治疗等方法,有时可使病情缓解,但对病史较长、反复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效果不佳,对内科治疗无效或病变广泛的病例,则考虑施行回肠造痿术及结肠切除术。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泄泻”、“痢疾”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血凝滞,壅而生脓,腑气传导逆乱,故见腹痛,腹泻,便下粘液、脓血等症。如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也可腹痛腹泻。若病情迁延日久,导致脾胃虚弱,或脾病及肾,脾肾阳虚,则经常腹痛溏泄或五更泄泻。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79例,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成形,次数正常,大便化验检查无黏液及潜血,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66例,占83%;基本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化验正常,肠镜检查有轻度充血,无糜烂及溃疡)10例,占13%;好转(腹痛、黏液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呈糊状,无黏液及潜血)3例,占4%。平均用药29.5剂。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