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再谈中医的发展


中医的发展是当代研究的热点,中医发展所经历的曲折之路是中医有识之士为之奋斗的动力。21世纪对中医的发展是个机遇与挑战,更需要广大的中医医务工作者具备清醒的头脑。

发挥中医特色,提高中医治疗的特异性

提高中医的治疗特色是当前中医发展的主导之路。中医也需要“品牌”效应,需要迫切制订对不同疾病有着固定且独特的治疗模式,并拥有较高治愈率的中医治疗方案。寻求独特的治疗模式,加大中医治疗疾病的广度与深度,能够加强中医治疗疾病的特异性。如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运用甘温益气、升阳举陷、顾护脾胃、调补肺肾原则救治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研究就是对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引入新的方法论

《中国中医药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医现代化必须选择系统医学》的文章,作者提出未来的医学有两种可能:一是中医继续彷徨于岐黄之路,发展缓慢,被发展更快的西医吸取了中医的合理内涵,发展成为系统医学;二是中医调整好思路,努力吸取西医的一些好东西,发展成为系统医学。因此,系统医学将会成为双方的最终归宿。而系统医学的核心是以系统论为指导。

系统论是现代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横向科学理论,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二是分为若干基本要素,并以一定结构相联结;三是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而且这是一种不同于各要素本身的总体功能。主要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中医学是以原始系统作为方法论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充分体现了系统的方法,中医学的模式属于系统模式的范围,它的理论框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处方、用药等方面都贯穿了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因此中医理论的发展主要有两种:一是继续继承与发展,走好岐黄之路,这点不能丢。二是运用系统论进行指导,进一步突破与发展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中医特色

中医的人才培养决定了中医能否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当代名老中医日愈减少,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因此,中医人才的合理培养迫不及待。同时,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中医的特色。

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点。跟师教育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中医的诊疗手段,特别是老师经验的传承,学生的抄方与参与实践经验方面,能够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中医,并能够运用中医。正规院校的教育是必备的,不但要掌握现代医学,而且要增加对不同科目的涉猎,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同时,中医专业的在校学生还必须熟读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中医教育的重要一环。而中医四大经典是稳定临床疗效的保证,也是中医医家在临床组方运药中最重要的基石,把中医经典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是每位名老中医最关切的话题。中医用药的组方思维是在继承和借鉴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熟读经典为学生以后大大提高中医用药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另外,还要掌握各个名家的用药思维,这点尤其要在师承教育中加以注意。

总之,中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继承发展,熟练运用,思维创新,并立志做个真正的名中医,为将来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医科研需要多部门的分工合作

当代中医的研究是个热点,特别是国家在中药与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物力,但是收效并没有预期大。笔者认为,这与中医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研究机构必须建立多个不同分工且又紧密联系的部门。这些部门主要有:专门整理古籍以及收集不同的中医治疗模式,如民间独特的疗法等等的部门;中医理论研究部门,主要针对中医学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等作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现代科技的发展进行综合研究;中药研究部门,紧紧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手段与中医理论研究成果;收集与整理不同中医治疗理念的临床经验总结研究部门,这应作为中医研究的重中之重;针灸推拿等的研究部门。还有包括根据中医的特点相继建立的其他部门。以上这些部门是紧密联系的,不能独立开来,应该互相促进与提高。最后做到:收集与整理不同部门的研究成果——中医理论的修复与创新——指导临床实践——理论的继续完善——指导临床实践。这条主线应该贯穿中医整个发展过程。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