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美国进修研究期间,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传统医学和植物药市场进行了考察调研,并对我国及深圳市中医药产业的现状、前景、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回归自然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回归自然其实质就是重视和运用传统医学方法来防治疾病,它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重视传统医学(植物药)的流行提法,而来自日本某些学者的直率说法叫“痛感西医的局限性”。20世纪,西医在其发展历程中有四个耀眼的闪光点。然而,恰恰在每一个闪光点的背后,都给西医提出了令人困惑的问题。
第一,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磺胺类药物和抗菌素的问世,使大量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细菌抗药性问题、抗菌素过敏性问题、引发正常菌群失调等问题体现了以抗菌素为武器、以病菌为靶点、以人体为战场的外因论治疗学说,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第二,西医外科手术具有中医无法相比的突出优势,但当由普外?胸外?脑外?断肢再植发展到器官移植时,西医外科遇到了最大的困惑??人体的排异性。
第三,随着对人体结构的认识由组织、器官到细胞,再到分子水平的步步深入,西医借助于分子生物学的种种检测手段,对疾病的精确诊断,的确令人折服。但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都没有了。况且,人体不是分子的“堆积体”,在分子水平上所见的与人身整体水平上的生命,有可能是迥然不同的两回事。
第四,20世纪50年代后化学合成药的大量涌现,使西药出现了一度辉煌。但是,因化学合成药的毒副作用而带来的大量药源性、医源性疾病,却已成为当今西医界最感困惑的重大难题。而且,恰恰是化学合成药的疗效不理想、毒副作用大,才促成了西医“回归自然”的历史性大转折。
在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中,中医是其中理论最完整、实践内容最丰富、最有效的医学。由于印度、埃及、希腊三种传统医学没有成熟的对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因此其防病治病始终停留在经验性、随机性的治疗水平上。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现代医学(即西医)的迅速发展,上述三种传统医学相继走向消亡。
中医是重视内因,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的医学;是重视整体、循人以治病,强调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局部与局部相协调的医学;是重视天(自然)人相应、心身合一,融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防病治病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医学;是完整运用自然疗法,以中药为主体,融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综合性疗法于一体的医疗体系。西方正在兴起的“回归自然”的强烈呼声,是西医通过反思,发现不足、寻求互补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希望中医堂堂正正走向世界的客观历史原因。可以预见:保持特色,发扬优势,完善自我,将是中医与西医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共处守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医并重”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人类医学前进中的大趋势,中医药面临着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国际植物药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寻找天然药物,研究使用天然药物替代化学合成药物已成趋势。由天然药物制成的药品已占全球药品市场总量的3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300亿美元,和生物制药平分秋色。而且国际植物药市场需求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有些预测高达20~30%。目前,全世界约有80%的人以植物药作为基本医疗保健手段。
近年来,植物药在美国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化学合成药物有副作用,被美国医药界称为“第二毒品”,西药制造工业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环境污染。在美国,包括植物疗法或中医在内的替代疗法从20世纪70年开始逐渐出现生机,进入20世纪80年代,悄悄步入大转折。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势头越来越高涨,不少美国传媒将这种势头描绘成“爆炸性发展”。它的特点是:使用替代疗法的人群日趋庞大,就诊次数猛增,医疗费和药物费大幅增加;保险公司同意投保人使用替代疗法,并报销部份医药费用;此外,为适应医疗发展和改革的大趋势,许多大学纷纷开设各种替代医学课程,一些重点大学还致力于植物药物的开发与临床研究;美国国会通过了放松对植物药物监管的法案;一大批植物药物公司应运而生,各种新的植物药物和保健食品不断涌现等等。
据美国《预防》杂志报道,目前已有1/3的美国人用草药治病或健身,平均每人每年花费54美元。这个数字在美国两年前仅为16%。美国政府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估计的数据认为,美国人每年使用植物药物减肥的费用就高达50~60亿美元,而全部植物药物的销售大约达到120亿美元。至于其年增长率,综合各个媒体的统计,一般认为在12~16%之间。从以上数字可见,美国是植物药物的消费大国,市场容量极大。
美国近年植物药物空前发展的原因,一是基于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政府与国会对替代医学与植物药物的支持;二是科学界加大了对植物药物研究的力度,发表的研究与临床试验报告大都肯定了植物药物的疗效,这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三是人口老化,而中医药对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有独特优势。
毫无疑问,伴随着世界医学回归自然的潮流,国际植物药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为中药大国的自尊而战
中医药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就现实而言,按人均美元数来计,目前我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为30美元左右,美国为4200美元以上。美国人均医疗卫生费是我国的140倍左右。国际上常常把人口期望平均寿命视为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据最近的调查,美国人口期望平均寿命为79岁。我国人口的期望平均寿命已达到71岁,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最新调查表明,另一个发展大国印度,人口期望平均寿命仅58岁。如此低的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却收到了如此好的医疗卫生效果,除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外,中医药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医药尤其是中药产业在国际大舞台上远远落伍了,远远没有占到应有的市场份额。无论从历史或现实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上的特色与重要性。第一,我国有独特的、完整的中医药医学体系。第二,我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最大的、具有垄断性的中药生产国。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瑰宝,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文化与经济资源。
落后的现状为我们提供了追赶的距离,更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况且中医药本身就是我们的国粹和优势。面对落后的严峻现实,我们别无选择,惟有冷静反思,奋起直追,为全球市场的份额而战,也为中药大国的自尊而战。
四、中医药有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自主知识经济产业
在刚刚过去的网络超热时期,我国产业界就讨论过网络之外的第二个热门产业话题是什么,答案是中药产业。挤去网络经济的泡沫后,中药产业的巨大前景和商机已成为公识。
有资料显示,中国入世,受冲击最大的产业除了汽车、电信运营业,还有制药业。由于我们的医药产业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新药开发一直以仿制为主。据统计,我国临床用西药90%以上是仿制的。仿制虽然起到了节约开发费用和满足治疗用药需求的作用,但是加入WTO后知识产权保护的制约和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我国的西药制药业将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
与此同时,代表我国医药卫生特色的中医药将突现其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当然,加入WTO对中医药业也有挑战,但相对而言,更多的是发展机遇。由于我国自然科学其他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多数差距比较大,而其他传统产业就其规模和市场份额均难以与中医药匹敌;同时世界范围内向传统医学回归的潮流方兴未艾,国际植物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中医药完全有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经济产业。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政府已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已体现于决策之中。九五期间我国中药产值占GDP1%,国家十五规划已将中药产值提高到占GDP3%。
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对策
基于中药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上的巨大潜力,也是为了中药大国的尊严,国内不少地区和企业已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已启动“中药港”计划,要将香港建成“中药港”,使中药成为香港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内地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在四川启动,规划在5~10年产值达到200~500亿元,形成四川省支柱产业;上海市宣称将积极参与香港“中药港”的建设;香港新世纪集团则与云南省政府正式签署天然药业产业开发合作备忘录;而毗邻香港又拥有众多中药骨干企业的广州市则干脆也要建立“中药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相对于如此巨大的国际植物药市场机遇,我国的中药企业总体上还存在设备陈旧,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特色和拳头产品少等问题;我国医药创新的科研力量还比较薄弱,政府对中医药的科研投入少。所有这些,都将影响我国参与国际植物药巨大市场份额的竞争。我们建议:
1.政府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从政策和导向上给予倾斜。
2.建立外向型的中医药医、教、研体系,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尤其是中医药特色专科人才培养,开创一条融时代特征、中医特色和专科特长于一体的中医药学术发展之路,建立外向型现代化的中医医、教、研体系。
3.中药产业要走集团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创造规模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我国传统中医药产业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脱轨、科技含量低,很难进入国际市场。要改变目前中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状,组建超大型现代中药企业集团;同时加大现有中药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全面实施GMP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科技含量。
4.研究国际市场,把握时代脉搏。瞄准国际植物药市场的流行趋势和热点,以高技术、新产品抢占国际市场。
5.研究政策法规,畅通出口渠道。研究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传统医药、植物药及进口法规,有的放矢地做好中药出口工作。
6.加大政府对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建立中药新药风险投资基金,为新药研发提供必须的基础条件和经费。
7.重视引进、培养和合理使用相关科技人才,增强我国中药和天然植物新药研发的后劲。
六、结束语
面对日益高涨的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和国际植物药市场的巨大商机,相信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不会错失良机,也深信中医药产业将成为我国又一个新的闪亮经济增长点。
(本文作者吴正治教授为深圳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加州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