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小型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偷工减料,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不按规定使用,肆意滥用食品添加剂,使其成为食品安全的“替罪羔羊”。专家指出,只要正确地使用质量合格的食品添加剂,不仅无害而且有益
添加剂成问题食品“祸首”
问题食品被曝光的频率越来越高,而食品添加剂却成了食品安全的“替罪羔羊”。
据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对酒类、饮料、蜜饯等产品进行抽查结果显示,食品添加剂超标现象非常严重。如在对检查范围的84家企业生产的96种葡萄酒产品的抽查中,不合格产品中有87.1%是因为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此外,水果罐头产品中过量添加防腐剂、糖精钠的现象也不少。在一些农贸市场或超市,诸如色素包裹蜜饯等类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据美国卫生基金会和国家癌症研究所近40年来的研究分析,全世界每年患癌症的500万人中,有50%左右是食品污染造成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食品添加剂的不正确使用,不仅败坏了其名声,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威胁食品安全的问题之一。
中小型企业是“温床”
据有关专家介绍,添加剂的整个“生命”过程有两个环节,即被生产和使用。在相关部门检查出来的所有“问题食品”中,中小型食品企业生产的量是最多的。食品添加剂在“问题食品”的制作过程中,中小型企业
为其制造了两张“温床”:一是这些中小型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为追求眼前利益,降低成本、制假掺假、违规操作,生产出不合格的添加剂产品并出售。按规定,从2003年起,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必须经过省级卫生部门的严格审批,要进入市场必须取得省级卫生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号。但有关部门在检查中发现,许多生产厂家根本没有卫生许可证号,生产出来的是名副其实的“黑添加剂”。试想,使用这种“黑食品添加剂”生产出来的食品能不“黑”吗?
二是一些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不按国家有关规定使用添加剂,造成问题食品的出现。一些经营者直言不讳地向记者透露,在制作食品时,为了使食品看上去色泽鲜艳、外观亮丽,或能长时间存放,便违规加大添加剂的用量;或以次充好,用低档次人工合成的劣质添加剂冒充天然品,用工业级添加剂冒充食品级添加剂。此外,一些小作坊在制作熟食、肉制品、水发食品以及面包等时,更是肆意使用添加剂,用法、用量也是全凭经验而定,根本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使用。
添加剂的标识异常混乱
近来,记者走访了广西的一些大型超市以及食品批发市场,发现食品添加剂的标注方面很混乱。
首先,大部分国内企业生产的食品,标注基本上只有产品主要成分,几乎没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及含量,而国外大部分进口产品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的标注则非常详细。
其次,大企业生产的食品成分标注比小企业详细,几乎所有小企业生产的食品以及超市简易包装的散装食品,一般只写主要成分,对食品添加剂不作任何标注。
此外,许多食品生产厂家为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竞相在广告或标签的醒目处印上“本产品不含防腐剂、色素”,或写上“不加香精、糖精”等字样,甚至还有的以“本产品绝对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之类来标榜自己的产品安全无害。这无疑给消费者发出了这样的信号:食品添加剂不安全!
添加剂有待规范使用
目前,由于食品添加剂在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许多消费者有了“食品添加剂有害”的认识误区。那么,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真的不安全吗?
据业内人士介绍,食品添加剂是从近代开始被广泛使用的,是食品生产工艺进步的一个标志。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目前约有一万多种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及化学合成两大类,按其用途可分为香精、香料、色素、抗氧化剂、杀菌剂、增香剂、甜味剂、漂白剂、疏松剂和营养强化剂等等。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类884个品种,并且每年都有不少新品种被批准使用。据专家介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改善食品感官和组织形态及色香味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增强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具有更有效的、更经济的加工条件和更长的货架期、保质期;满足方便食品、快餐食品高速增长的需要。
人们几乎每天都可能摄入食品添加剂,那么其对人体的健康是否会造成危害?专家认为这个顾虑大可不必。据悉,国家相关部门在批准使用新的添加剂以前,首先要考虑它的安全性,搞清楚它的来源,并进行动物试验。经过科学试验证明确实没有蓄积毒性后,才能投产使用,并严格规定其安全剂量。
专家指出,在宣传中用不含食品添加剂来表明食品质量优良的做法是不必要的。只要正确地、适量地使用质量符合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不仅无害,而且必要和有益,特别是天然、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将是未来食用添加剂的发展主流。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