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神话
如今的决裂
可采与原禾:谁是谁的上帝?
专家揭开厂商“生态联盟”面纱
2003年10月30日
也许连四川可采也没想到,自己与亲密搭档----广州原禾联合缔造了销售神话的可采品牌,在颠峰初期便要走上“分家”之路,“可采”在药店的销售表现也一落千丈。传统意义上厂商“生态联盟”的弊端可能将成为业内重点公关的新课题。
背景资料
1998年,已搏击商海多年的商人马俊开始寻找超越从前、更有品位的商业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选择,他选定了眼贴膜这样一个新概念产品。于是在当年,马俊成立了四川可采实业公司。短短两年之后,它已经发展为有500多名正式员工、资产近1个亿,年销售额达到2个亿的企业。
广州原禾则扮演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苦行僧”角色:为了全权负责可采的销售,利用不足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于1999年底成立了广州原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原禾公司的“可采事业机构”成为纽带,两个独立法人开始紧密地走在一起,开始艰苦卓绝的奋斗。凭借不断完善产品定位,巧妙地将保健品行业的一些手法移植过来,通过完胜广州、北京两大“攻坚战役”,终于让“可采”创造了市场销售奇迹。
可采:从神坛向下走
2002年9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可采”成了强弩之末。
从记者在全国各地了解的可采销售表现来看,可采正从神坛向下走:目前,重庆桐君阁大药房内可采平均每月只能卖出20盒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其销售量有明显下降。重庆和平大药房的药店经理陶先生介绍:“我们与可采的合作一直都很愉快,虽然今年的销量有所下降,但我们并没有撤柜的打算,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利润可图。”山东贵和购物中心内可采眼贴膜已脱销半年,仅有的面贴膜销量也不佳。成都各大药房内虽“物资”充足,但消费者们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可采销售量也逐月下降。2002年12月27日至2003年2月17日的近两月内,武汉江汉路大福源超市内的中联药房售出了61小盒、36大盒可采眼贴,以及19小盒可采面贴。但2月18日之后的近两月内,此药房仅售出6小盒、10大盒可采眼贴,以及7小盒可采面贴,不难看出可采销售量以惊人的速度下滑。
就在今年年初,由重庆神农中药研究所研制的妍之牌眼贴、面膜终于抓住“契机”,斜刺里冲杀出来,乘机强占“可采”的大半壁江山。短短的几个月内,妍之能在药店眼贴、面膜市场分得一杯羹,除了是消费需求多元化的一种表现,更多的原因是竞争对手----可采的尴尬境地为其发展带来一点机遇。
“绝代双娇”面临危机
在任何人眼里,四川可采和广州原禾绝对是另人羡慕不已的一对:他们有闯荡市场中建立的牢固的“感情基础”,有合法的保障----一份长达十年的合约,甚至双方还曾考虑相互持有对方的股份,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无懈可击。
但是,情况很快急转直下。2001年9月,为期10年的原禾成为可采全国总代理的合约,在执行不到两年时间后,双方再次坐到谈判桌前。由于处在可采在药店销售直线下滑的背景下,双方均对记者询问谈判内容“三缄其口”,既要记者去问对方相关情况,同时又小心翼翼的打听对方都对记者说了些什么,由此可以推断,双方已经有了矛盾。
据了解,可采公司已经在上海成立营销中心,全权负责可采营销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同时全面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可采可能会有新品推出。原禾也正在紧锣密鼓研制自行开发的新品,将与7月面市,它不仅会坚持自己原有的保健品营销网络,还会开发其他的营销网络,双方已经露出分道扬镳的迹象。
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从一开始,可采的营销渠道就主要是靠真空切入,先走药店终端,回避初期竞争风险。销量迅速倍增以后,再普及超市,入主商场,降低通路运作的风险和成本。
据双方介绍,原禾和可采两家公司的谈判正在紧张的进行之中,具体实质性结果预计在8月底浮出水面。
貌合下的神离
1999年,也就是广州原禾公司成立及与可采全面合作的一年,双方制订了分工合作的“游戏规则”:具体的营销策略由原禾制定,而所有的推广则必须经由可采最后批准。但实际上,可采的品牌策略基本出自于原禾之手,这种方式一般出现在中小企业身上。“对于大企业而言,品牌策略应该由厂家来制定,否则就可能出现失控。”一位业内人士在当时就曾提出过这样的担忧,今天可采与原禾的尴尬不知是否真的应验了这种担忧。
随着原禾在广州市场的初战告捷,可采也迎来了“幸福时光”。一方面资金日渐充裕,另一方面在厂商之间的利润差面前,可采开始在各地与其他经销商合作,或者自己经营某区域市场。到2001年4月份,可采在哈尔滨、新疆、郑州、云南、长沙等8个省市由其他代理商或自己直接介入市场,由于只是“克隆”原禾经营手法之表,没有掌握精髓所在,可采在这些市场遍尝败绩,这种多代理商并存制也为今天埋下隐患。
可采一直就对上海怀有特殊而又复杂的感情。可采最晚登陆上海滩,虽登陆成功,但比起薇姿、依泉等国际大品牌,它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再加上营销(上接A3版)成本偏高,2002年广告费扶摇直上,据悉报媒上涨20-30%,电视媒体费用几乎上涨一倍,还有大商场对国产品牌的排斥心理,进场费不断上扬,对可采而言,在上海的挑战性和操作难度是最高的,但它却偏要一拼到底。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上海等代理商,到可采与原禾签订正式合同后,仍然保持一段时间的独立,只到2002年底,因不和才与上海代理商彻底划清了界限,经过记者多方努力,具体原因仍不得而知。
厂商生态联盟大势所趋
有业内人士表示,厂家与商家其实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厂家希望增加自己的利润空间,然后扩大生产和营销的投入,扩大品牌知名度;而商家要拼命的向厂家要利润,要回扣,要广告投入,商家只重视自己最近有没有赚到钱,而不会去重视产品的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品牌的无形资产,这一矛盾是无法避免的。类似“可采”的例子不胜枚举,因其特殊的地位,使它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归根结底符合这一必然规律。
桂林工学院的连漪教授解释,建立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的生态联盟关键是建立经营的共同价值观,具有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遵循市场经营的三大法则。首先就是双赢互动法则。由于市场“资源有限”,合作竞争未来是21世纪生产企业经营胜算的基础,通过利益共享、资源共享,建立一个有利于联盟的行业最佳“生物链”顺水推舟,确保生产企业的竞争优势。其次是“唯一不变的是变”的法则。市场的竞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关键在于寻求平衡点,厂家与商家的关系要由单一的钱货转化为长期的盟友关系。还有利益共同体经营法则,这种共同体既有共同利益存在,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追求,既有矛盾又有统一,生态联盟的建立核心是协调这种矛盾,在矛盾中运动发展,一方面通过对双方利益的满足,不断增添润滑剂,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不断寻找共同成长的基点,建立长期的联盟,建立高级关系。
(2003年6月13日)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