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对孩子教育给人们许多启发。一个家庭竟然有三个生长环境、性格和爱好各不相同的孩子,彼此能相处融洽,倒可显示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面的独特之处。
不受工作影响微笑面对孩子
回家前先把情绪“洗干净”
健康时报记者 熊江雪
剧情回放:爸爸夏东海最近因为工作不如意心情十分烦躁。早上,夏雨和刘星抢着上卫生间,发生争吵,夏雨气极又憋不住,尿到了刘星的床上。两人又争又吵,夏东海闻声赶来大发雷霆,罚夏雨手洗床单。夏雨用鞋刷刷床单结果把床单洗成黑色,又拿剪刀去剪,竟然越弄越糟,夏雨很委屈。妈妈刘梅回来给东海指出错误,东海到孩子房间认错,保证每天回家前把情绪“清洗干净”!
我们小时候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语文老师温柔可亲,耐心教导使得你学习兴趣倍增,成绩名列前茅,而数学老师则整天板着脸,扔出来的话也像数字一样冷冰冰的,让你对数学从此心生怯意。由此可见,情绪对孩子的学习大有影响,要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家长一定为他们建立一个稳定而愉快的情绪环境。
父母容易因为工作等原因影响情绪,一旦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在恶作剧,于是,所有的不悦都冲着孩子发泄而出。但是想一想,对孩子发脾气,只会让孩子害怕。在你的呵斥声中,孩子那些让你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接下来会怎样呢?我们假想一下,有这样几种可能: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将恶作剧进行到底。
不管是哪一种结果,想必都不是你想要的。那么,不妨在回家前,先将自己的情绪“洗干净”,这样,对己对人都有益。
游戏有规则 承诺有条件
抵挡第一名的诱惑
健康时报记者 许晓华
剧情回放:妈妈刘梅答应儿子刘星只要他拿个第一名,就奖励他一个MP3,刘星为了达到目的,就偷拿了姐姐夏雪的一篇作文参加了年级比赛,结果得了第一名。刘梅高兴地给他买了MP3,还想象着把他培养成一名作家。而夏雪因为在年级作文比赛中没拿第一而耿耿于怀,总怀疑第一名是抄袭的,且常在家人面前指责抄袭的第一名是卑鄙无耻的。刘星为此在精神上受到了压力,最终告诉大家他的第一名是抄袭来的。因为刘星勇于承认了错误,父母并没有惩罚他,最后仍然把MP3奖给了他。
经常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承诺丰厚的奖品,而孩子为了获得奖品,便使出浑身解数,有的甚至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刘星就是为了得到奖品而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但他最后勇敢承认了错误。当然,刘星自己也没想到在承认错误后,父母并没有对他进行责骂或惩罚,而是在他改正后,仍然把MP3奖给他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专家彭国球认为,刘星父母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好的行为,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甚至奖励的。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对孩子性格进行塑造,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妈妈刘梅当初答应儿子刘星只要拿第一名,就奖励他一个MP3,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条件,也没有讲清楚怎样得第一名才能奖励。导致刘星为了自己心仪已久的MP3,不是通过努力,真正提高自己的成绩来取得,而是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拿姐姐的作文骗了个第一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刘星的不诚实行为与妈妈不适当的奖励方式有关。所以应该让孩子懂得:是游戏就有规则,是承诺就有条件。
同时,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或不切实际,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让孩子既能看到希望,又能有“够一够就能摘到桃子”的心理。对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予以赞扬和鼓励,通过一次次小小的进步,就会使孩子不断成长。
先摆脱焦虑再摆脱心理依赖
让孩子“脱瘾”慎用剥夺式
健康时报记者 戴志悦
剧情回放:夏雨和奶糖已经到了“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地步,以前在美国就是这样。刘梅刚开始还没注意,后来渐渐看出端倪,决心要阻止他。
妈妈除了要留心儿子,还要制止姥姥的心软。后来,姥姥决定与小雨并肩作战,小雨“戒糖”,姥姥戒烟。家庭会议达成统一决议:用转移法帮助他们。姥姥选择了鱼片,小雨选择了肉干。然而,几天之后,两人都因食鱼片、肉干过多而导致消化不良。
全家人的“围追堵截”都无法使小雨“戒糖”成功,反而愈演愈烈,最终的“转移大法”也出了严重的副作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启迪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霞指出,迷恋于某种东西或行为是孩子内心焦虑自我安慰的表现,“剥夺”只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必须先摆脱焦虑,才能摆脱这种心理依赖。
让孩子多游泳、爬山,运动能使体内产生快乐、放松的激素,还要多做对孩子身体协调能力有益的运动,让他们能“管住自己的手”,如拍球、跳绳、打羽毛球等;加强孩子的触觉教育,如多给他一些拥抱、表扬等。
杨霞说:“相信孩子的毅力,可以试试让孩子自己选择克制,如少吃一颗糖给某种奖励,或多吃一颗给某种惩罚,让他自己选择。”
此外,“身教重于言教”,此话不无道理。大人的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家长。
不会被骂更不能挨揍
受宠的孩子不说谎
健康时报记者 吴尧
剧情回放:刘星的朋友“鼠标”过生日,“键盘”送了礼物,刘星也打算“意思意思”。无奈囊中羞涩,于是刘星“铤而走险”,卖了弟弟的游戏机,给鼠标买了300块钱的生日蛋糕,还把自己新买的运动鞋送给了“鼠标”。妈妈追查运动鞋,无奈刘星谎说运动鞋借出去了,然后卖了自己的网球拍买了球鞋,当妈妈追问网球拍时刘星又谎称网球拍丢了。
如此“五马倒六羊”的接连说谎,看起来这个孩子还真得教育教育。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到,孩子站在这样一个“死角”不停地说谎,家长也有一定的责任。
孩子说谎,有时候是一种应激反应,就好像眼看要挨打想躲闪一样。再小的孩子也能从父母的脸色中看出事态的严重。
刘星说谎的原因也不是偶然,妈妈刘梅认为刘星是个“淘气小子”,而且常常会揍他。有一次家里厕所的灯坏了,妈妈还误会是他的责任。刘星肯定能想象出妈妈刘梅知道实情后的反应,“我给你买那个鞋500多块钱呢”。
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做错的时候,采取良好的沟通方式,而不是把声音提高八度,举手就打,孩子会很愿意与家长沟通,因为不怕挨骂挨揍,下次再犯错误,他仍然会告诉你。或许并不是所有的好孩子都是这样沟通得来的,但是免除皮肉之苦,至少可以让孩子诚实,并逐渐成为习惯。
刘星就是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不想被骂,更不想挨揍,于是接二连三说谎,直至成为妈妈眼里的“坏小子”。
除了是非观的指导,父母还要把握批评尺度,不能太严厉,当然也不能太纵容。
小时候常有亲朋好友问我的母亲,为什么她的孩子从来不说谎,母亲总是笑着说:“孩子错了不能打,如果打了,下一次就不说实话了。”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