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山东大学发现黄豆苷元干预老年冠心病作用机制


日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科研人员在观察黄豆苷元(DZ)对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影响时发现,DZ能够有效地抑制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此项研究为深入发掘我国异黄酮类中药的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近年来研究认为,局部和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并发症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把炎性因子作为将来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黄豆苷元片(曾用名:葛根素、葛根黄豆苷元片)是从野生葛根中提取的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人员将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治疗,用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豆苷元片治疗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基础心率(RHR)、血压(BP)、空腹静脉血糖(FPG)、血脂以及炎性因子。

研究发现,治疗后对照组除了BP和RHR的改变外,其余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用药组R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静脉血糖(FP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除体重指数(BMI)、DBP、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此外,对照组治疗后,除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有改变外(P<0.05),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和白细胞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地下降(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研究人员介绍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群食用大量的豆制品能够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其中的异黄酮可能是主要的介导者。黄豆苷元片(DZ)是由豆科植物葛根提取的异黄酮类物质。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有效成分为异黄酮类化合物黄豆苷元、黄豆苷和葛根素。科研人员认为,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DZ对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有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体外研究表明,异黄酮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巨噬细胞产生TNF-α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和稳定内皮细胞作用。二是异黄酮类药物能够抑制TNF-α和H2O2诱导的核转录因子NF-κB激活,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三是异黄酮是从豆科中提取的一种植物雌激素,DZ能够直接抑制IL-6的表达,清除慢性炎症中的氧自由基,并能预防性对抗H2O2和超氧阴离子引起的氧化损伤。通过PPAR基因的过表达,发挥抗炎降血脂等作用。四是DZ具有阻断β受体和α受体的作用,从而抑制交感神经的激活。而对抗交感神经的激活,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五是经DZ治疗后,TG和HDL-C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或上升,说明DZ有较确切的降血脂作用。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指出,黄豆苷元能够有效地抑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我国作为葛根生产大国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国传统中药的优势,进行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