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参苓白术散可调节肠道真菌构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微生物免疫学教研室丁维俊副教授等,在近日完成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模型小鼠肠道真菌菌群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多年来,在医学微生态学研究领域中,人们在真菌菌群的构成及生态功能等许多根本性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认识。然而在临床,真菌的感染,尤其是白色念珠菌的感染,以及各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仅提升了部分真菌的毒力,而且增加了继发性内源性真菌感染的机会,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世界性卫生问题。

为探讨中医药对肠道真菌菌群的调节作用,丁维俊在动物实验中,将24只小鼠以大黄煎汁灌胃造模获得脾虚证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2只。模型治疗组每日以剂量25毫克/千克的参苓白术散煎汁灌胃5天;模型对照组每日以相同体积的0.9%生理盐水同期灌胃。尔后他又无菌采集小鼠粪便,分别接种于真菌培养基进行培养,5天后检测两组真菌菌群中主要的真菌、霉菌、酵母菌的菌落计数并进行真菌菌群种属鉴定。

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造模前真菌、霉菌及酵母菌每克平均菌落含量克隆指数分别为3.52、3.40和2.94,而造模后三种菌的菌落指数非但不减少,与造模前相比反而明显增加(p<0.05);模型治疗组的真菌、霉菌、酵母菌由治疗前每克平均菌落含量分别为3.82、3.61和3.06下降至分别为3.23、3.24和2.45,不仅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与模型对照组获干预后的菌落含量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模型治疗组抑制菌群的疗效优于模型对照组,参苓白术散对真菌菌群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还对真菌群的种属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在培养的真菌菌群中,主要存在6种真菌,即青霉菌(53%)、酵母菌(24.2%)、曲霉(7.75%)、枝孢霉(2.29%)、毛霉(2.86%)、链孢霉(2.19%),青霉菌和酵母菌是肠道真菌菌群中的优势群。

研究人员指出,青霉菌在肠道中,是最常见的菌种,而酵母菌是真菌菌群主要的致病菌,医院内的真菌感染,主要为酵母型,其中80%为白色念珠菌。研究人员认为,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的大量使用,以及器官移植、放化疗的应用等,促使许多原先不致病的真菌逐渐转变为致病性真菌,导致临床近30年来真菌感染患者新增加30~50倍。而另一方面,对真菌的治疗水平却远远落后于细菌的进化。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微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而且也为临床治疗肠道真菌菌群感染开辟了新思路。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