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汉字
查汉字

wěi    

拼音:wei
注音:ㄨㄟˇ
部首笔画:3
总笔画:15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简体部首:艹
造字法:
五笔86:AETO
五笔98:AETO
五行:
Unicode:U+853F
四角号码:44227
仓颉输入法:TBHF
GBK编码:
规范汉字编号:
蔿字拼音(带声调)
wěi
蔿字笔顺
横竖竖撇捺捺撇撇折折折捺捺捺捺
与蔿相关的成语
基本解释

wěi   ㄨㄟˇ ◎ 芡(一种草本植物)的茎。 ◎ 姓。

汉语字典

[①][wěi][《廣韻》韋委切,上紙,云。]亦作“蒍1”。(1)芡实的茎。(2)古地名。有二处:一为春秋时楚国邑名;一为春秋时郑国邑名。(3)姓。春秋楚有蔿掩。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②][huā]亦作“蒍2”。[③][kuī]亦作“蒍3”。[④][é]亦作“蒍4”。

音韵参考

[广 韵]:韋委切,上4紙,wěi,止合三上支B云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申集上】【艸字部】 蔿; 康熙笔画:18; 页码:页1056第22【唐韻】韋委切,音蘤。【正韻】於鬼切,音洧。草也。 又地名。【左傳·僖二十七年】子玉復治兵于蔿。 又姓。【潛夫論】楚蔿氏皆芊姓也。【說文】晉大夫蔿伯。 又于蔿,歌名。唐魯山令元德秀所作。 又【類篇】呼瓜切,音花。【博雅】蔿譌譁也。 又【集韻】驅爲切,音虧。【揚子·方言】楚、鄭謂獪曰蔿。 又吾禾切,音吪。草名。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小篆 楷体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
常见生僻字
单字组词推荐
友情链接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