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外府

拼音:wài fǔ

注音:ㄨㄞˋ ㄈ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1).古官名。掌国内财货的出纳。《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2).外库。与王室的仓库称内府相对。《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我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汉 刘向 《说苑·奉使》:“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宋书·武帝纪下》:“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诗:“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粻。”
(3).外廷所设府署机关。《后汉书·孙程传》:“ 显 ( 阎显 )弟卫尉 景 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 盛德门 。”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躡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餘布处臺阁外府,凡百餘人。”
(4).京都以外的州郡。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兴廉举孝,岁时於外府。署行议年,日夕於中甸。”《南史·王勱传》:“ 王生 才地,岂可游外府乎?” 唐 刘禹锡 《代请朝觐》:“復加朝章,作藩外府,远违輦下,十有四年。”
(5).外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两个人走到坊口,只见对面来了一把黄伞,两对红黑帽,一柄遮阳,一顶大轿。知道是外府官过,父子两个站在房簷下看,让那伞和红黑帽过去了。”

基本含义
指被贬谪到边远地方的官员,也泛指被贬职或被流放的人。
详细解释
外府一词源自古代中国的官制,指的是被贬谪到边远地方的官员。当时,贬谪是一种惩罚手段,用来处罚犯罪或政治不当的官员。被贬谪到外府的官员通常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而边远的地方任职,被剥夺了权力和地位。因此,“外府”一词也泛指被贬职或被流放的人。
使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外府”来形容一个人被贬谪、被降职或被流放的情况。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失去了原本的地位、权力和声望,被迫离开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而边远的地方生活或工作。
故事起源
关于外府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可以从古代中国的官制和历史背景中推测其起源。在古代,被贬谪到外府的官员往往是因为犯罪或政治不当被剥夺了原本的地位和权力。这样的惩罚方式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很常见,因此“外府”成为了形容被贬谪或被流放的人的代名词。
成语结构
外府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外”表示在原本的地方之外,而“府”表示官员的居住地或工作地点。这个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句
1. 他曾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如今却成了一个外府官员。2. 这位前总统因为贪污受贿,最终被降职成了一个外府县长。3. 那个被降职的官员离开了繁华的都市,被调到了一个偏远的外府任职。
记忆技巧
为了记忆“外府”这个成语,可以将其与被贬谪的情景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官员被贬谪到一个边远而陌生的地方,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和权力,只能在外府生活或工作。通过将这个形象与成语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地记住和理解其含义。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官制和历史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官制和贬谪制度。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制度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爷爷曾经是一个县长,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贬谪成了一个外府官员。2. 初中生:那个被降职的官员在外府任职期间,努力改正错误,最终重回原位。3. 高中生:这位前总统因为贪污受贿,最终被贬谪成了一个外府县长,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结束了。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外府”。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