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
明刑不戮是对法律刑罚公正、公开、明确的要求。明指明白、公开,刑指刑罚,不戮指不冤杀。这个成语强调了法律刑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要求刑罚必须基于事实和证据,不能冤枉无辜。
使用场景
常用于法律、司法等领域,用来强调对犯罪分子的处罚应该公正合法,不冤枉无辜。也可用于一般情境中,表示对公正原则的坚持和要求。
故事起源
《汉书·刑法志》记载了一个故事: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孟公绰的官员,他负责审判犯罪案件。有一次,孟公绰审判了一个嫌疑犯,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于是他放过了该嫌疑犯。后来,这个嫌疑犯又犯了其他的罪行,被抓住了。当时有人批评孟公绰没有明确的证据就放过了嫌疑犯,但孟公绰却说:“明刑不戮,决不冤枉无辜。”这个故事成为了“明刑不戮”这个成语的来源。
例句
1. 在我们的法律制度中,明刑不戮是一项基本原则。2. 作为法官,应该始终坚持明刑不戮的原则。
记忆技巧
可以将“明刑不戮”这个成语拆分为“明”、“刑”、“不”、“戮”四个部分记忆。可以通过联想,将“明”联想为明亮、公开,将“刑”联想为法律刑罚,将“不”联想为不冤枉,将“戮”联想为杀害。通过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法律成语,如“公平正义”、“法不阿贵”等。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提高对法律和司法领域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说,法律要明刑不戮,不能冤枉好人。2. 初中生:在司法领域,我们应该坚持明刑不戮的原则,确保公正审判。3. 高中生: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关注司法公正,要求明刑不戮的执行。4. 大学生:在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明刑不戮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