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杂议

拼音:zá yì

注音:ㄗㄚˊ 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集议;共同评议。《汉书·晁错传》:“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新唐书·礼乐志四》:“其后羣臣言封禪者多,乃命祕书少监 颜师古 、諫议大夫 朱子奢 等集当时名儒博士杂议,不能决。”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书<吴郡志>后》:“於是会校官 汪泰亨 ,与文学士杂议,用 褚少孙 例,增所闕遗,订具誒伪。” 张晋藩 等《中国法制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对于重大疑案,皇帝令翰林学士、负责知制诰的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御史、谏官等大臣共同评议,称为‘杂议’,然后决断。”

基本含义
指众多不同的议论和评论,观点各异。
详细解释
杂议是由“杂”和“议”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杂表示多样性和混杂,议表示讨论和评论。杂议的含义是指众多不同的议论和评论,观点各异。它描述了人们在讨论一个话题时,意见纷纭,无法达成一致。
使用场景
杂议常常用于描述公众对某个事件、观点或政策的不同看法和争议。它可以用于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评论、学术讨论等各种场合。
故事起源
关于杂议的故事起源目前尚无确切的记载。这个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反映了人们对于不同观点和意见的尊重和包容。
成语结构
杂议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1. 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杂议,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2. 这个政策的效果受到了杂议,有些人认为好,有些人认为不好。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杂议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热闹的讨论场景中,众多的人围绕着一个话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评论,形成了杂议。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故事,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班级里,关于我们下一次郊游的地点,同学们之间产生了很多杂议。2. 初中生:这个电影的结局引起了很多杂议,有些同学觉得意外,有些同学觉得合理。3. 高中生:对于是否应该取消高考这个话题,学生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杂议。4. 大学生:在大学的辩论比赛中,同学们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杂议。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