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良知

拼音:liáng zhī

注音:ㄌㄧㄤˊ ㄓㄧ

繁体:

基本解释

◎ 良知 liángzhī
(1)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观念
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尽学》
(2) [good friend;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knowledge]∶好友;知己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谢灵运《游南亭》

近义词

知己

英文翻译

1.{哲} intuitive knowledge (孟子用语)

详细解释

(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2).用以指知识。 周恩来 《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
(3).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唐 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基本含义
指人内心的良善、正直的道德心。
详细解释
良知是指人内心的良善、正直的道德心。它是人的自觉,是人对于善恶、对于道义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良知是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表现,是人在行为中遵循道义准则的自觉能力。
使用场景
良知常用于谈论人的品德、行为准则和道义观念。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没有良知,违背了道义准则。
故事起源
良知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中的“述而不作”即是指具备良知,能够言行一致,言行合一。
成语结构
良知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他的行为举止一直都很有良知,备受大家的尊敬。2. 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良知,不轻易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良心”进行联想记忆,因为“良知”与“良心”有相似的含义,都是指人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道德伦理、人性善恶等相关的知识,深入了解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种良知的表现。2. 初中生:学校里有一位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要有良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3. 高中生:面对诱惑,我们要坚守自己的良知,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良知,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