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报罗

拼音:bào luó

注音:ㄅㄠˋ ㄌㄨ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旧称考取进士后暴卒者。事涉迷信,说法不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罗玠 , 贞元 五年及第,关宴, 曲江 泛舟,舟沉, 玠 以溺死。后有关宴前卒者,谓之‘报罗’。”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报罗二说》:“《杂説》谓进士放榜,须有一人谢世,名曰报罗使,言报大罗天也。《摭言》又谓‘ 罗玠 , 贞元 中及第,开宴, 曲江 泛舟, 玠 以溺死。后有开试(关试)前卒者谓之报罗。’二説不同。”

基本含义
指报复、报仇。
详细解释
报罗源自《庄子·秋水》:“鲧曰:‘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将欲取天下而求一以为利者也,反以天下为一而不为也。夫子何怪焉?’”
使用场景
报罗一词多用于描述个人或团体为了报复而采取行动的情景。可以用于表达个人对于不公正待遇的反击,或者团体对于敌对势力的报复行动。
故事起源
报罗的故事起源于《庄子·秋水》。故事中,鲧是大禹的父亲,他告诉大禹,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要放弃一些东西,以得到另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他用鱼与熊掌的选择、生与义的选择来说明这个道理。而最后的“报罗”一词则是在故事的结尾出现的,用来描述人们为了报复所采取的行动。
成语结构
报罗属于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报”和名词“罗”组成。
例句
1. 他决心要报罗仇人,不惜一切代价。2. 这个团队一直在策划如何报罗对手,以夺得比赛的胜利。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报罗”与报复这个含义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用罗网将仇人困住,进行报复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报罗相关的成语,如“报仇雪恨”、“以牙还牙”等,以扩展对于报复和报仇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报罗欺负我的同学,让他们知道欺负人是不对的。2. 初中生:他们对我进行了恶作剧,我决心要报罗他们,让他们也尝尝被恶作剧的滋味。3. 高中生:老师对我不公平对待,我要报罗他,让他知道公正是多么重要。4. 大学生:公司里有人诽谤我,我要报罗他们,保护自己的声誉。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