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虫子检测,指的是因为缺少食品检测设备,部分消费者甚至把虫子当做“检测工具”,专门挑有“虫眼”的蔬菜购买,因为“虫子吃的菜农药残留肯定不超标”。农药残留检测是一项比较专业的质检工作,原本应该倚仗高精尖的检测设备,但由于这些设备很多都成了摆设,百姓不得不另寻“土方子”,靠“虫眼”来判断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如此黑色幽默,让人觉得荒唐,更有几分愤怒。
虫子检测-词条来源
审计调查显示,近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资金多被挤占挪用
食品安全大于天。但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心有增无减,一再出现的食品安全丑闻摧毁了消费者的信心。为了吃到安全的蔬菜,有消费者竟然把虫子当做“检测工具”,专门挑有“虫眼”的蔬菜购买,因为“虫子吃的菜农药残留肯定不超标”。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负有监管之责的政府部门难道对此不感到羞愧吗?
记得很久以前,人们最怕菜被虫子咬过,岂料世事变幻,现在被虫子临幸过的菜居然大受欢迎,消费者宁可相信虫子的“智慧”,而不相信监测者的工作。
反观食品安全体系构建者的做法,的确也令人难以放心。以河南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为例,近两年国家先后安排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26个,但结果如何呢?检测体系没有建成,资金却被大量挪用,有些被挪去买车,有些地被用来盖楼。
在专项资金被挪用的同时,一些项目也成“摆设”,只是上级检查时“装装门面”。为什么检测项目成“摆设”呢?原因是花数百万元买来的设备没人会用。这就更令人匪夷所思,设备再复杂,既然能生产出来,就肯定有人会用,为什么不对相关人员抓紧培训?问题的关键是监管者对工作不上心,没有将食品安全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才导致重金建成的项目成“摆设”,专项资金变“三公”消费资金。
应当看到,近年来国内食品的信任危机,实际上是对公权力机关的信任危机,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都与监管者的不作为、甚至包庇纵容分不开,三聚氰胺事件如此,金浩茶油事件也是如此。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就抱怨检测能力跟不上,现在要建设检测项目,却又漫不经心。既然监管者一再以实际行动证明其不可信任,那么,为了吃得安全,只好依靠自己的智慧,让虫子当安全“检测员”——吃“虫眼菜”体现了民众的无奈,更是对监管者的无声批评。
互动百科网友提出用“虫子检测”一词来表达对这种事情的黑色幽默和荒唐,更表达了对这种事情的愤怒。
虫子检测-原因分析
在过去的年代因为没有食品检测,人们购买青菜等食品,只能是靠肉眼,看看有没有虫眼——被虫咬过难看的菜反而更多人买,表面光滑完整的菜反而无人问津。
如今科技日益发达,食品检测的仪器比比皆是,又加之从上到下对食品安全异常的重视,利用虫子进行检测的原始方式已经过时。可是谁也没想到,身为担负食品质量安全使命的主管部门却将上级下拨的检测资金挪为他用,购汽车,建豪华办公楼,这消费者的利益用什么来保障,难怪人们又不得不重拾老办法,用虫子来检测?
食品安全不是个小问题,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此要害作为主管部门不会不知,其所以敢将资金挪用,无非:一是认为青菜等食品中有害、残留物质对人体没有大害,起码眼前(任期内)看不见;二是两手要钱,一边是将上面拨下的钱归自己用,作为自己的私房钱,另一边是谁举报谁出钱检测,让你不敢举报,让你怕花钱,落得个轻松;三是检测费监管出现空当,即使是发现也是公对公,至多挨点儿“批评”。
用在食品上专款专用的检测费被挪为他用,其平常用什么监管?这些年对食品安全问题尤为重视,不仅在机构上,在责任上,而且在资金上支持的力度也非常大,可是食品安全问题总是出现纰漏,远的不说,近的就有,如:毒豇豆、地沟油、小龙虾、尤其是金浩茶油更是伤害力大。这些问题除了说明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外,同时也说明对食品的检测、抽测流于形式。今天,人们仍要用虫子来辨别食品是否安全,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如果当前的一整套检测体系是过关的,是值得广大消费者信赖的,当然那些流入市场的新鲜蔬菜就值得放心。然而,正是因为消费者的疑虑,消费者们在买菜时已不怎么相信“市场”,反而更相信市场中被虫子咬过的、带有虫眼的蔬菜,这本身就是一个检测体系缺乏公信的表现。
然而,我们为什么在食品安全卫生上如此被动呢?如果说我们的科技不发达、检测水平因此滞后,我是不相信的。中国科技水平虽然尚未完全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准,便借鉴或参照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执行并不存在多大难度。资金上我们并不缺乏,科技人员上我们数量并不少,而问题为什么一再发生?说到底还是一个对民众身心健康和安全的理念是否到位的问题。新闻报道,提到了河南省农业厅挪用446.4万元用于修建新办公楼的问题,试想,专门负责农产品的职能部门都敢挪用专项资金用于“形象工程”、用于盖办公大楼,其又有多大的心思为民负责、去履行检测检疫的职责?一方面挪用了专项资金就意味着用于检测的资金的“缩水”,另一方面这样的“挪用”做法,事实上也是根本不把食品安全卫生放在眼里的表现。
虫子检测-解决办法
增加执法人员责任感
对政府有关执法部门人员、管理人员,对从事食品种植、生产、销售人员以及家属应系统地、经常性进行开展道德、责任、法律法规教育、宣传,在他们心中牢牢地树立起质量关、道德观来进行这种工作。政府有严格的奖惩制度,从思想源头上把住质量安全关,净化了思想,就不会有不净的行动及后果。这是根本,根本抓不好,手段及制度均起不了作用,问题会时而发生。
净化市场源头
重点应对人民每天需食用的粮食作物、蔬菜、水果、饮用水等严加控管,进行规范型、创新型种植、生产结构及生产保障体系调整。市场上的食品应由大型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国家认可的种植专业户、集团,生产厂家的食品占绝大部分,对落后的、零星的、质量无保障的种植户、生产小厂适时淘汰,或成无人问津而自灭。净化市场是源头,这一步抓好了,购者放心。
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
即在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置检测仪器、提供检测方法,随时对有关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或人民群众开展抽检。国家应投入一定费用开展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供市场快速确认质量。如此,不合格产品难以上市,也不敢上市,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上市。
分区片管理并发动群众
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应设立专职人员分区、片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监督、质检,同时适当聘任群众参与这一工作,并向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长期坚持,定有收效。
增加媒体透明度
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引来认购者,使其受益,不合格者暴光,让其下架或受冷落,令其整改或停产,多方面、全方位开展关注,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