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例如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封闭式基金属于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各有千秋,它们的健康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得到法律认可的只有公募基金,市场的需要远远得不到满足。
简介
公募基金(Public Offering of Fund)
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例如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封闭式基金属于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各有千秋,它们的健康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得到法律认可的只有公募基金,市场的需要远远得不到满足。
公募发行有利之处:
(1)以众多投资者为发行对象;
(2)筹集潜力大;
(3)投资者范围大(不特定对象的投资者);
(4)可申请在交易所上市(如封闭式);
(5)信息披露公开透明。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
如果将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作个对比的话,公募基金的合理之处,私募基金基本上都具备,而公募基金的缺陷,私募基金往往还能克服。公募基金的特点是四权分立、信息透明、风险分担,但实际上这些优点是打折扣的。基金持有人参加基金大会成本很高,基金发起人实际上控制了基金大会和基金经理等相关人员的任命,这使公募基金的四权分立实际上只有三权分立。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是半个月公布一次投资组合,信息是滞后的,而私募基金的出资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基金运作情况。对于风险,公募基金发起人实际上分担得很少,而私募基金呢,保底合约下的风险完全由管理人承担,分成合约及保底加分成合约下的风险,管理人也是与出资人一起分担的。
目前的公募基金是最透明、最规范的基金。公募基金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对基金资产的托管人也有严格的规定,基金托管人在中国实际上就是银行,因为它的注册资本必须达到80亿元。封闭式公募基金每周还要公布一次资产净值,每季度还要公布投资组合。公募基金因为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还要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所以,一般公募基金的资产安全性在一般人看来更安全,也容易接受。
规模的问题,私募基金比较小,公募基金比较大。公募基金是透明的,业绩每周每个月都会公布,私募基金没有公开审计和披露,所以一般人很难知道。就像存银行,银行给的利息好,申购资金极增,所以公募很容易做大。而私募即使他说自己做得好,你很难相信,而且他的门槛高,所以公募基金是一个狠角色,私募基金很难做到。巴菲特他曾经投资公司,他找他的姨妈、牙医来投资,他一直做,从1956年做到1965年,大概做了10年才做了260万美元,而他每年增长30%,他做到了20亿人民币。彼德离奇的基金他只有2000万美金,而且拿到手之后,1976年到1989年13年翻了29倍,他的增值数是0.2亿一下子增到140亿。就是说,你要做规模大的肯定公募基金快,而私募基金体力就不行。
大有大的好处,大有大的坏处,大的就像大象就跑得慢了,矮的就跑得快了。那么公募基金压力不那么频繁,不像股价那么频繁。那么私募基金没有的短期业绩排名的压力,那么这个压力不要想压力非常大。巴菲特74、75还在做投资,他告诉大家,“我是很健康,还可以继续做,”而彼德林奇40多岁就退休了,因为压力太大了,做不了了。所以做私募基金的经理没有做到很大的,而做公募基金的是可以做很久的。私募基金是短期的,因为它的压力更大,你必须比公募做得更好,人家才会转到你私募这边。而且美国私募是合法化的,私募是合法的,而在中国私募没有合法化,像你必须比公募基金做得多,才可以吸引客户。
私募基金的缺点正是公募基金的优点,而私募基金的优点恰恰是公募基金的缺点。私募基金是在市场机制下的产物,因此它的运作机制就很灵活,一切就是要为出资者赚钱,否则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我国公募基金的发展概况:
我国基金业发展8年来,基金市场份额呈现阶梯型增长态势:
第一阶段是1998年到2000年,由于市场品种仅限于封闭式基金,基金规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额分别为100亿、510亿、610亿。
第二阶段是2001年,由于引入了开放式基金,基金规模有所扩大,达到809亿。
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2003年,基金规模高速增长,2003年扩张规模达到了顶峰,其1633亿的市场规模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年至今由于市场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基金发行规模波动发展。截至2005年10月20日,我国基金市场上共有封闭式基金54只,开放式基金159只,基金份额已达3200亿。
当前我国公募基金存在的问题:
公募基金由于流动性风险高,投资品种受局限,基金产品缺乏创新。近两年基金市场上在多元化方向发展上已经做出了大胆的探索。
一方面,基金业的高速发展及政策面的放宽鼓励了基金产品的创新,各基金公司竞相推出新产品以吸引投资者注意,从销售情况看,投资者对于基金创新的认同也明显高于缺乏创新的基金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诸如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及个人投资者对于安全性和风险性的要求,低风险产品受到了普遍青睐,促使基金公司注重了对于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类产品的开发。但是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基金市场,中国的基金市场仍存在着基金持股雷同、新募基金的特色不够鲜明、品种不够丰富等问题。
公募基金人才之殇
怪象一
职业生涯大多不过3年熊市离职格外多
基金经理的离职在今年无疑格外引人注目。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一共有13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了变化,至少30家基金公司的71人次离任。截至目前,有记录的615名基金经理中,有232名现已不再担任基金经理。
离任的不仅仅是基金经理,还有基金公司高管。仅6月份,就有10家基金公司发布了高管变更公告,涉及高管16名。若把目光延长到2008年以来,另有中欧、东吴、南方等5家基金公司发布了涉及公司总经理、督察长等高管的变更公告。
高频率离任及跳槽的背后,是基金经理任职周期的“三年之痒”。有统计显示,十年来,历史上基金经理总人数611人,任期在3年以内的423人,也就是说,近7成基金经理的公募生涯不超过三年。
目前基金经理中,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的仅有长盛、国泰、嘉实等21家基金公司旗下29名基金经理;而其中从业年限超过7年的则只有华夏、华安、富国等7家基金公司旗下7名基金经理。
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汇丰晋信龙腾基金经理林彤彤、华安宏利与安顺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尚志民,分别以基金经理岗位工作年限10.06年、9.91年、8.95年成为服务年限前三位的基金经理,而服务10年以上的只有王亚伟。
怪象二
业界牛人挂冠而去80后嫩肩挑大梁
在基金经理离职潮及高管变动的背后,凸现的是业界精英的流失。
6月,素有基金经理教父之称的易方达投资总监江作良金盆洗手,退出公募基金行业。江作良的离去一度引发业内人士良多感慨。作为易方达基金公司“元老”级人物之一,江作良曾参与易方达基金公司的筹建,历任易方达旗下基金科汇、易方达平稳增长的基金经理、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投资总监、副总裁。
在江作良之前,基金业内已有多名“重量级”人物发生了变动。5月23日,南方基金公告显示,公司副总经理许小松辞职。而年初,南方基金另一位副总经理邓召明也公告离职。
一边是业界精英的撤离,一边是基金经理资历的普遍降低。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李薇在其新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现任基金经理以“新手”居多,383名基金经理中有115人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比例将近1/3。所有在任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仅仅为485天,刚好一年多,而一轮经济周期的最短时限也在5年之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仓促上阵的基金经理中,竟然不乏80后的身影。这些基金经理被业界毫不客气地冠之以“菜鸟”头衔。而恰恰就是这些“菜鸟”,管理着动辄数十亿、数百亿的基金资产。
怪象三
熊市不期而至“青年才俊”多摔跤
“我们的资产还安全吗?”在市场震荡加剧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菜鸟”经理掌控公募基金,基民未免担忧,业绩能否获得保障。
担忧并非杞人忧天,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在今年以来风险加大的市场环境下,32只现任基金经理在任时间超过3年的股票基金,业绩较同类基金平均业绩高出约20%。相关从业经验在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所辖的基金业绩波动风险较小,8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所辖的基金超额收益表现则更为稳定。
银河证券分析师李薇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人才流失呈现加速状态,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应高度关注基金经理因素的影响。李薇称,虽然基金经理变动对基金业绩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但是盲目地跟随明星基金经理,频繁转换基金品种并非明智的投资选择。事实上,以今年以来的数据来看,对于基金而言,基金经理的持续任职对于基金的稳定业绩表现而言更为重要。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考虑基金经理因素影响时,不妨多倾向于对团队稳定性的考虑,可以回避部分基金经理变更频繁或近期出现剧烈变动的投资品种,更多地倾向投资相对稳定的品种。
公募基金相关词条
标准差 避险基金 成长型基金 产业投资 产业投资基金 场内基金 对冲基金 FOF 分散风险 非交易过户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股票基金 公司型基金 公募基金 股市平准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